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30週年 > 係友回憶錄

趙農:古道長馳向天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7 09:39:3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1983級同學部分與尚愛松先生合影

【簡介】趙農, 1987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係。現為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主任、教授(3級)、博士研究生導師、陜西省教學名師。

  

問:我們了解到您現在是一位著名學者,您從小應該就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之前的學習經歷嗎?

答:我的家庭是清末民初西安的一個名望家族。但是從晚清以來,直至文革厄運連綿,時代的演變投射到我家的陰影,使我從小生活在艱難的家境中。

少年時孤寒無助,常常是陋室向隅,翻捲寫字,肅然自顧。一方面有著先祖英烈的光環,另一方面也遭遇著慘澹的現實。於是在初中時期就有了“聆秋風而渡長夜,思古今以知人情”的心境。其實,對於每一位現實的中國人,恐怕個人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家庭、社會、民族的艱難歷程,只是所遭遇的情節不同罷了。有時覺得少年往事不堪回首,因而更需要奮鬥和努力。這其中就有許多回的慘澹、豪邁、倔強的不同體味,並逐漸構成了人生的堅定立場。有時想,一個社會民族的歷史發展也就是如此,既有花開花落的反覆演繹,也有自強不息的新生激勵。

我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文革後期,中學畢業後生活便沒有出路,只有走上山下鄉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道路。因此,我父親對我最大的希望是成為炊事員或者理髮員,這其中包含著他在人生挫敗之後的心境選擇,但是,我執意不從,高考落第,但是還要決心背水一戰。

其實,後來回想,理髮和烹飪也是一種從生活到文化的方式。中國歷史之髮鬚需要梳理,只在於有人是扎小辮,有人是剃光頭,也有人是燙、染、焗、拉。而聰明的廚師會將不甚豐富的食物做成豐盛的佳肴。文化的道理也就是理髮和烹飪的過程。

少年時期苦於無書讀,也無良師,在文學的愛好中,只有魯迅先生的書讀的最多,那時自己也購買過一些魯迅先生的小冊子,記得是文革時期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有魯迅先生頭像的白皮書,其中的《野草》就成為我後來隨身攜帶的書籍。

當時沒有書讀,是相對於後來而言,我家還有一些殘存的文革前出版的《史記》、《三國志》、《紅樓夢》、《水滸傳》、《詩經》、《易經》、《唐詩三百首》之類的書籍。還有些高爾基、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等歐洲現代小説。尤其是有一套北大編的《中國文學史》,我在小學四、五年紀就開始閱讀。只是現在回想起少年時期的讀書生活,多少有些空白。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