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俊,滿族,1931生於瀋陽,自幼隨父移居北京。1953年中央美術學院繪畫係本科畢業,1955年中央美術學院彩墨係研究生畢業,1957年俄羅斯專家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畢業,同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作為中國油畫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學派”的力行者、中國油畫界的領軍人物之一,詹建俊于2013年1月榮獲由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共同頒發的“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
詹建俊先生頗具紳士風度,雖然已有82歲高齡,但精神狀態卻十分年輕。因為1.89米的身高,所以他被繪畫界同仁及好友親切地稱為“詹大”——這個關於身高的昵稱恰恰和他在藝術界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成正比的。詹建俊的夫人王檣女士,早年是著名的舞蹈家,端莊賢惠,對前來採訪與求學的年輕後輩亦是照顧有加。詹先生家裏擺設清雅簡潔,墻面上挂著幾幅畫作,處處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氣息。針對記者的諸多問題,先生認真地一一耐心解答,顯示出一代油畫大家為人師表的風範。
從藝70餘年來,詹建俊的油畫創作經歷了從象徵寫實到抒情表現的探索歷程,是為數不多的兼繪畫創作與理論研究于一身的藝術家。其不僅是當代油畫藝術大家,更成為認識和研究20世紀下半葉至當代中國“油畫文化”的重要代表。“我這輩子最大的滿足和最幸福的事是選擇了繪畫作為職業,這既是自己的愛好,又是社會所需要,同時繪畫還不受年齡限制,這是我最理想的工作。身處當下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藝術家被重視、被需要,讓我深感幸福。” 詹建俊説。
藝術家應具有社會擔當
詹建俊曾創作了《狼牙山五壯士》、《好得很》、《黃河大合唱》等一系列重大歷史題材繪畫。他的很多主題性繪畫都是為了配合國家需要所作,如《狼牙山五壯士》即是為了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而創作的。在詹建俊看來,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對藝術家來説非常重要。
“重大歷史題材是美術創作很重要的一個門類和傳統,世界上很多重要的、在美術史上産生影響的經典作品,都屬於歷史題材範疇,這些作品的思想內容和題材本身所承載的歷史重要性不言而喻。藝術家應該去追尋和承擔能對社會産生更廣泛影響和更具歷史價值的題材。”詹建俊説,“在任何歷史時期,重大歷史題材都會受到藝術家的關注並成為藝術家追求的一個方面。當然,不同藝術家的個人創作可能會有所側重,不同的藝術家對不同的題材都有著自己特定的興趣。”
詹建俊説,老一輩藝術家曾經歷過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這種大的文化環境、社會風氣、藝術思潮,以及藝術家個人的藝術追求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與此同時,藝術也要反映自己身邊的現實生活。人類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都是藝術家創作的母體,不同的畫家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面。“對於畫家來説,重大歷史題材和現實生活題材都很重要,兩者意義不同、作用不同,但又相輔相成。”
藝術家要有生活體驗
詹建俊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包括聽音樂、看歌劇、讀詩歌等。在他看來,所有的藝術門類都是相通的,都是藝術家表達對生活認識和感觸的方式。詹建俊尤為喜愛音樂,“音樂更能觸發畫家的創作激情,音樂中的韻律感和飽和度更能激發繪畫創作上的共鳴,激發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近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詹建俊26歲時的成名作《起家》頗受關注,詹建俊介紹,在創作《起家》時曾反覆傾聽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從樂曲裏,特別是第三樂章的奏鳴迴旋曲式中汲取熾熱豪邁的青春激情。
回憶起曾經的采風經歷,詹建俊印象深刻的就是,“當年跟隨葉淺予先生去西北寫生,在黃河上聽西北漢子坐在羊皮筏子上一路高歌,高昂的歌聲伴隨我們順流直下,那種歌聲是原生態的,不夾雜任何雜質的;在草原上,藏民或蒙古人會很自然地唱歌,這是他們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抒發,這些都是我們在城市裏聽不到的。不同的生活經歷給予我們不同的感受和啟迪,但是這些經歷和感受都會成為藝術創作的營養價值。”
結合當下的創作狀況,詹建俊更是對年輕人寄予厚望。“藝術家的生活狀態應該是越豐富越好。青年人要深入農村、工廠等各個行業去體驗生活,接觸大自然,這樣作品才會更豐滿、更感人。”詹建俊説,“現在的有些年輕人很‘宅’,視野很狹窄,更需要拓寬眼界和創作題材,不能僅僅局限在個人表現之中。現在的年輕人需要更敏銳,有更博大的胸懷和寬廣的視野,這樣才能創作出更為厚重的藝術作品。”
“油畫民族化”重中國精神
油畫自西方引進中國開始,就接觸到“油畫民族化”問題。對這一問題,詹建俊認為,“油畫民族化”的實質是本土文化在油畫領域的反映,是在東方精神和觀念的指導下,用油畫材料來體現本土文化精神,體現中國文化的風格和氣質,體現民族特色和精神,而不是簡單化的中國符號。“中國油畫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特色,這其中包括每個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在藝術追求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的某種狀態。”
詹建俊在其作品《潮》、《馬》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精神性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了表現主義,他説,“我在創作過程中十分欣賞表現主義那種精神性的傳達,我本人是一個用感性去思考問題的人,通過這種精神性的表達把內心的體驗和情感抒發出來。表現主義的藝術語言更鮮明、更強烈、更主觀,這與中國的寫意畫是相通的,都是傳情達意,而非臨摹再現,我通過這種主觀感情的傳達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
詹建俊曾寫過一篇文章《自覺建構油畫藝術的中國學派》,再次聊起這個觀點,詹建俊説:“所謂‘自覺建構油畫藝術的中國學派’,與我們當今所提倡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是相通的,在當今社會多元文化的訴求下,繪畫創作更要體現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個性特徵。”
“但是當下‘民族化’這個説法本身也受到質疑,學術界對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也不能一概而論,畫家也並非只有這條路可走,並不是所有畫家都要去追求地域化、民族化。”詹建俊説,“中西方畫家看問題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在繪畫創作上自然會有所差別。中國的繪畫傳統是比較平面化、具有裝飾風的,看待人和自然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總體上來説油畫在中國還處在一個學習和自主創造的過程。”
從藝已70余載,詹建俊取得了眾多的成就,更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仍然覺得還沒達到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創作狀態。“我總是感覺問題還在,時代的局限性還在。”詹建俊説,“雖然我80多歲了,但是我感覺自己的藝術道路才剛剛開始,我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之上,好像有一個理想在前方召喚我,吸引著我,讓我感覺不滿足,還得繼續往前走。”(高素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