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葛鵬仁《後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03 16:30:3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一九八五年,四畫室成立了,這在當時國內美術院校裏是首創。具體到教學老師,還是原來系裏幾個老師。林先生,聞先生及我等,嚴格説,很學院,很蘇派,傳統教育裏的優等者。無論是知識結構、藝術觀念與現代藝術相距甚遠,這是現實。學生招來了,開課了。當時情景如同臨時組成一群開拓者去爬一座陌生野嶺。志同道合結構的教學團隊,明確而堅定的信仰,熱情的投入,求真求實的態度,展開畫室工作,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了。有聞先生的護航,林先生的愛心,“車間主任”式的葛,不急不慌的前行,在此過程中同行們可以想的到遇到的種種的境遇......但一群年輕人感到很溫暖,很愜意,“這樣的學校生活學習真來勁”,是學生們心情真實寫照,激發了年輕氣盛的學子們主動認真積極獨立思考和體悟現代藝術種種,畫室尊重個體的信念和選擇,故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各自的潛能和天賦顯露出來,畫室沒有人為的對人和能力上的壓抑,只為每位學生成長提供必要的幫助,覺醒的過程,也是藝術人才培養的途徑。更使教師悟到怎麼教的智慧和經驗。每個學生都被發動起來,快速運轉,過幾天畫室就堆得滿滿各式作品,學生就到校外租房子,繼續畫著,創作著。外畫室的人們看到如此情景都很有感觸。

畫室學生在校期間,老師注意觀察學生們的作品數量和品質,一旦成氣候,便鼓勵他們抓住機會去搞個展或聯展,走進社會,讓師生同學間以及社會上同行們在比較交流中,來判斷一切,增強自信。二是自身的才幹和智慧在藝術活動中脫穎而出,藝術學習和實踐是學子們某種不可言説的體驗,這比執鞭而教的舊式教育方式,來的更為實效和深刻,是造就有藝術氣質的天才。王玉平、申玲在本科三年級,在中國美術館一層推出二人聯展。記得那天我騎車去美術館,路上一切我視而不見,只有一個興奮點,去見自己的“子女”露臉了。此後王、申二人無論創作,展覽......一發不可收拾。

劉剛、張方白那屆畢業前在美院新建的畫廊裏的全班聯展,每個學子都以一個有創造性的藝術家顯現,很有意思。給了各係在校學生們以興奮,這屆學生的成材率很高。

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經歷都是獨一無二,一人一個世界,尤其搞藝術的,是精神和意識産生的作品,更是如此。那麼他們的藝術表現和成果決不會千人一面,無須用用統一標準去打分,判定。畫室力主它自身發展的如何,而不把所有學生圈到一個柵欄裏,那是工業生産的方式。應該是依他自身創造的過程和結果自生自來,從裏到外給予肯定和欣賞,教師只要有責任心,又有寬容度去與學生探討和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悟道,堅定的成長,隨著時間推移,效果就出來了。是教學團隊與學生們合力,建樹了四畫室的教育,是人生上互動互為的結果。

此次在中國藝術館的展覽,學生們自己操辦,展示各自走過來的成果。也許很多同行們都已熟悉了他們的能力和成果。但如此出於同一畫室成長,如此差異性的作品並存在同一空間裏展示還是第一次,相互參照對比會給欣賞者讀後,有許多聯想與思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