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陳子君:抽象的表像和感性的實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15 09:37:3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王鵬

一直都對抽象藝術有一種莫名感,不説那些被抽象化的人或物,有時侯畫面連可以辨認的圖像都沒有。看陳子君的畫,狂野與激情似乎給“抽象”做了注腳,你很難想像這種前衛的繪畫方式會出自一位散發著濃濃的古典氣息的美麗女子筆端。但事實上,這位大家閨秀內裏所蘊藏的那些感性因素並沒有被抽象的理性所掩蓋,而是如地下的熱泉噴涌而出,那種感性的柔美絲毫不遜色于理性的光輝,她用一種形式在詮釋“抽象”。

我們不在這裡梳理那些被玄學化了的抽象藝術理論資料,只需了解它曾自稱前衛藝術,通常讓人在不知所云的作品前體驗形式本身的“意味”。有抽象特質的藝術家如畢加索、勃拉克、蒙德里安、康定斯基、布朗庫西,甚至克利、馬蒂斯和塞尚,都主要從他們所採用的媒介中獲得靈感。他們藝術的激動人心之處似乎主要在於純粹關注對空間、表面、色彩等的創新和處理,藝術不再與政治和社會有關聯。借用格林伯格在其文章《前衛藝術與庸俗文化》中的一段關於超現實主義的註釋來反觀抽象藝術:“……在造型藝術中的超現實主義是試圖保留“外部”題材的一種反動趨勢。像達利這樣一個畫家主要關心的是表現其意識的過程和概念,不是表現其媒介的過程。”

我們看畫,有時會過分關注于藝術家運用媒介表達了什麼,而忽視了運用媒介的過程本身也是藝術家,特別是抽象畫家關注的核心。在採訪陳子君的時候我們也印證了這個説法。陳子君往往先隨性而畫,然後再根據畫面效果尋找切入點賦予形狀,這一點我們很多人都會有相同的經歷:無所事事的時候總要在空白的地方胡亂涂畫些什麼,然後就會驚奇地發現原來像些什麼。藝術家興許也是這樣的感覺,但這裡絕對沒有説藝術家畫畫是無所事事,這是一種有意識的無意識感,這也是藝術家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家的原因。這種隨機性所産生的是意想不到的。在這裡,畫什麼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作畫的人的內心感受。顏料的潑灑和撞擊背後不是想畫什麼圖案,而是藝術家在釋放她的感受。就拿《體溫》這一系列來説,藝術家把題目暫定為體溫,是因為這很符合藝術家的繪畫狀態,隨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性別甚至是不同的物種,體溫都有所不同也時刻變化。就像在繪畫過程中畫面在不停地産生變化一般,藝術家自己稱之為是一種情感切入。

偶然在陳子君的工作室的一個角落裏看到幾張藝術家大學時期的作品。在畫家看來只是一些試驗性的畫作,但在我們看來要稱之為精品也不為過。在畫面中看可以看到有些斑駁的顆粒狀的肌理,卻也使畫面有一種奇妙美感。藝術家為我們講述了一段大學時學習岩彩的有趣經歷,這種特殊的畫作確實讓人著迷,其動人之處在於畫面的顆粒感與其作畫方式的特殊,而陳子君的畫面不可否認的受到了這一畫種的影響。

陳子君的作畫方式——暗合了貢布裏希在《藝術與錯覺》中用心理投射理論推演出的“先製作後匹配(making comes before matching)”原則——讓我們看到了藝術創作的可能性是如此多樣:摒除主題和觀念的影響,這位充滿靈性的女子居然在色影混沌的狀態中敏銳地把握到了一絲自己心靈投射下的光,於是把它在畫布上標示出來。在抽象的表像之下,是發現的快樂和感性的實質。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