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李木作品

圖畫——李木作品展,圖畫,李木作品展,李木,作品展,李木藝術,李木作品,李木展覽,李木個展,中間藝術館B展廳,中間藝術館,B展廳

是否需要更多的認同

七周的時間,僅僅七節課,卻迫使我開始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甚至是整個認知體系。

老師在最後一堂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才是真實的?其實這個問題在之前課上已經多次被提到,但真的如此明確地被提出來,我才開始積極思考,這就是涉及到下面我將要講的一個思考惰性的問題。

什麼是真實?立體主義的畫家們將物體分解,組合,展現的是空間的同時性。這是不真實的嗎?人通常觀察一個物體不就是各個視角的轉換嗎?可為什麼會更習慣於一個透視點的觀看方式呢?杜尚的畫則展示的是時間的同時性。我上學期上了美術作品賞析課,“看”了好多名畫,當時特別著迷于古典時期的繪畫,著迷于那種在當時看來是近乎完美的再現,著迷于構圖、色彩和線條。記得接觸過一些現代派的作品,比如《下樓梯的裸女》,當時覺得就是嘩眾取寵,將那麼簡單的過程這麼繁瑣地呈現出來,只是用了一種不同的技法。因此,當時對現代藝術(後印象主義之後)産生了一些偏見,認為他們只是為創新而創新。直到上次在展覽室看到了杜尚的《下棋者》,也許下棋的感覺相對於其他對象(比如舞會、酒吧等)對我來説更容易把握,似乎突然間可以和杜尚進行交流了,他探索的是對空間和時間的重新詮釋,而不僅僅是簡單地用一些拼湊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重復的主題。原來不明白立體主義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為什麼會那麼高,現在想想,即使不考慮其背後思想的劇變,僅想用幾何圖形及其重組來成功地表達也已經是一種高級智力冒險了。

但這就是真實了嗎?夏加爾、莫迪利阿尼,不真實嗎?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不真實嗎?康丁斯基不真實嗎?至少我能感覺到畫家心中那份真實的情感。在藝術這個領域中來探討這個問題似乎是最困難的,於是我轉向那個時代的科學,希望走一條捷徑,找到答案。可是,當在科學領域裏追尋時,我卻更迷惑了。

和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同時代的創舉還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直以為科學在其領域內一定能給出明確而嚴密的解釋,但現在我找到了一份出乎意料的答案。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到海伯森,從凡高到畢加索到康丁斯基竟然有驚人的相似。前者,從絕對時間、絕對空間開始,經歷相對時間、相對空間,到達量子力學;後者,從後印象主義經立體主義到抽象主義。而兩者的共同點在於從具象經視覺抽象到絕對抽象。這裡已經沒有學科的界限,只有思維的擴展、縱深和超越。

因此,我覺得絕對真實雖然是存在的,但卻是很難達到甚至是無法達到的。(比如上面我所説的還是完全局限在人類中心主義中,當然這麼講下去就太泛了,我還是繼續。)當我們覺得一件藝術作品比另一件更真實,或者一個科學理論比另一個更先進時,只是它們能夠更真切地表達或更準確地解釋絕對真實。對個人而言,真實只是相對真實。對我而言,理想才是真實的。現在功利主義盛行,一提到理想主義,幾乎會被等同於幼稚,“可是……,現實是這樣的啊……”一大堆奉勸的話會接踵而來。於是乎反問一句:現實就是真實的嗎?是選擇被這樣一個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現實吞噬還是選擇勇敢地追求真實呢?

想起看過的那些美院學生的作品了,不是醜陋,不是怪異,不是……,一個詞也許就可以形容:空洞。也許我有些偏激,但從大部分的作品裏看不到任何思想或者新的閃光點。是,一部分的確有著很高的技術,但只是技術,正如國內的音樂家,在國際大賽拿到的永遠只是技術類獎項,還從未有人拿過作曲等創作類獎項。思考惰性,不突破這一點,就無法談思想,談創新,談進步!

誠然,思考是痛苦的,但又是有著無窮樂趣的。我覺得現代藝術的一大特點就是在向哲學領域滲透,她引導、啟發甚至迫使大眾去思考!這就對藝術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其他任何領域的創作者,比如工程師,只要他有理念,有意識,有責任感,就必然會在其作品中體現出來,那他毫無質疑地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

清華大學自動化係學生

李木作品

來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4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
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李木作品 上一頁李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