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推介

作為全民教育的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5 17:40:2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我們對中國當下的社會現實的一個基本判斷是:這是一個充滿幻象的社會,這包括政治的幻象,社會的幻象,娛樂的幻想,商業的幻象,成功的幻象,財富的幻象。幻象的實質是謊言。由於大眾傳媒技術的發達,這些幻象也變得前所未有的發達。這些以謊言為基礎的幻象以極其逼真的表像顯現,讓人以為這就是現實,在麻木和慣性中放棄警惕,完全接受這個“現實”。總的來説,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中國人,都處在這樣一個現實中。青年人閱歷淺薄,常常處於真正的相信而完全投入到幻象之中。而年長者由於閱歷豐富,他們對於幻象的態度更多的是無奈,明知是幻象,明知是謊言,但既然無力改變,就不如低頭默認,繼而參與幻象的製造。但相對於年長者的無奈,青年一代仍然有出於本能的反抗的衝動和説出真相的衝動,雖然其結果往往以失敗和頭破血流而告終。

但這樣的青年恰恰是社會中最有活力和希望的部分。他們是那些努力走出幻象,摧毀幻象,回歸真實的青年們的代表者。之所以把這些歸為青年人的特徵,是因為相對於中年和老年人,青年人更加求新求變,心態開放,敢於推翻自己,敢於坦白心跡。同樣作為知識分子的青年當代藝術家們,如何以自己的獨特語言走出幻象?他們不僅面對我們前述的那些普遍的幻象,還面對著藝術界自身的種種幻象,也就是當代藝術自身所形成的某些僵化的東西。比如對作品感的過度追求,對藝術市場化的追求。他們能夠通過藝術,進行教育和自我教育嗎?青年藝術家,尤其是80後的藝術家,離開學校教育的時間還不算長,對於十幾年的教育經歷,尤其是大學的教育經歷還記憶猶新。坦白説,中國教育的現實並不樂觀,實用主義的教育理念讓很多學生們放棄精神性的追求,同時也放棄了基本的道德品格。重理輕文的傾向使很多青年學生的人文素質低下,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一無所知。這樣的青年們,如何有能力走出重重幻像?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之下,中國的藝術教育註定危機重重。如今開設藝術類專業的學校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夠把培養出富有個性和想像力的學生作為目標的又有幾所呢?看看幾十年沒有改變過的藝術類高考,年復一年考著石膏像,頭像和靜物畫,千萬個學生按照同一個標準磨練技術,我們就可以明白,學生常常只不過是教育這條食物鏈的最低端。這樣的教育,和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教育目標相去何止千里?

實際上,人的一生都需要藝術教育,並且都有能力接受藝術教育,而不僅僅是孩子,也不僅僅是在正規的學校裏。

博伊斯曾言:“人人都是藝術家”。他當然不是説人人都去做職業藝術家,而是試圖揭示一個事實:人人都有某種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人人都具有成為藝術家的潛能。當人充分發揮這種潛能的時候,他就更接近於自我完善。當代藝術的教育功能往往不是單方面的相觀眾灌輸某種觀念,而是激發觀眾的創造潛能,為觀眾創造一個接近自我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將是相互發生的,藝術家隨時準備從觀眾那裏得到教育,並通過作品進行自我教育。“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句看似荒誕的烏托邦式的宣告,卻成為我們心中持久的動力。這也讓我們想起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雖然這一説法我們並不完全認同,(畢竟美感教育並不涉及終極性的價值,永遠也不可能代替宗教信仰。按照齊克果的人生三段論,美感階段乃是最低級階段。)但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藝術教育的價值實在不容忽視。這和孔子對於音樂教育的推崇是一個道理。也許有一天,我們將能看到藝術教育如同9年義務教育一樣,成為每個公民的基本福利,每個人,無論何種年齡,性別,階層,職業,都有機會隨時接受藝術的教育。我相信,有這樣的公民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社會。

話題再回到我們這次展覽中來。儘管我們已經辨明,藝術的教育功能不一定以教育的形式或教育的觀念表現出來,只要是真正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乃至優秀的現代藝術作品和前現代藝術作品,都具有不同層次的教育功能,但在本次展覽中,為了突出藝術與教育的關係這一主題,我們比較側重於那些採用了教育的形式與觀念的藝術家。

我們在這次展覽中提出教育的問題,旨在重新思考藝術和教育的關係。在藝術中思考教育的功能,在教育中反省藝術的目標。最終呈現的形式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以藝術形式進行的教育,也可以是以教育的面貌展現的藝術,既包括了具體的藝術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同樣可能是針對教育問題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們除了提交已經完成的作品,還需提交在展覽現場以教育的形式與觀眾現場互動的方案,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於藝術和教育的理解。我們並不要求所有的作品都直接顯現出教育的形式(如上課等),我們只是希望通過這一特殊形式來重申:無論藝術還是教育,它們最終都應該指向人自身的塑造完形,這關乎我們的未來。

 

(2010北京798藝術節青年藝術家推薦展策展理念闡述)

   上一頁   1   2   3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