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展覽活動>南京三年展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前言——亞洲方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9-05 18:13:3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前言

  亞洲方位

  黃篤(總策展人)

  2008年“第三屆南京三年展”以 “亞洲方位”為主題,不僅表示了亞洲的方向與位置,而且反映了對亞洲共同體的想像,即都市幻想、社會批判、價值協商、日常關照、宗教與習俗、傳統與現代、真實與虛擬。“亞洲方位”是從新的角度對多樣的亞洲文化進行重新界定和解讀。“亞洲方位”既是在全球化語境中不斷探尋亞洲的新方位,又是在動態的亞洲方位中不斷確立不同國家主體性的新坐標。中國與印度的崛起,推動了“亞洲方位”的移位。“亞洲方位”是針對亞洲現代化發展進程和亞洲當代藝術現狀的思考和分析,反映了現代亞洲發展的潛力與活力,再現了亞洲各國藝術家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亞洲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在多元化的世界架構中又是一個地緣政治概念。在當代藝術領域,亞洲是一個複雜多元的空間。處於不同民族、傳統、宗教、習俗與現代化的際遇中,亞洲當代藝術有著各自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它蘊涵著身份與差異、傳統與現代、排斥與包容、裏與外相關的複雜性、豐富性與多樣性。

  基於這樣的文化特徵,“第三屆南京三年展”以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和實驗方式處理亞洲藝術問題——把這種知識建構看作是非固定的不斷變化和流動的狀態,試圖在亞洲內部發現和建立超越民族國家政治結構的想像空間與對話平臺。“第三屆南京三年展”在亞洲方位的框架下通過挖掘各國藝術家的不同視點、想像力、創造性,直接切入當代文化與美學的命題。這裡,“亞洲方位”並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概念,而是對複雜而多樣的亞洲當代文化的歸納和概括,由此在展覽結構中明確了“日常與超驗”、“放大與過濾”、“異位與迷亂”和“虛擬與探針”四個議題,它們涉及到日常生活美學、批評美學、精神心理美學和技術美學。

  “日常與超驗”從藝術角度中生發的轉譯,既不是現實生活本身,也不是純粹精神,而是一種具體而微觀的,包含著生存空間、習俗、物品和非物質化視覺圖像的再生産,這種生産依賴於藝術家的判斷、選擇和提升,藝術家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語境、不同知識結構出發,賦予日常生活對象以個人化的藝術經驗。

  在“放大與過濾”中,藝術家通過微觀學的批評方法,將社會現實宏大場景中的細節抽離出來,進而把被遮蔽的複雜問題清晰地給予呈現,由此可以解讀出隱藏在圖像背後的社會矛盾和文化衝突。可以説,“放大與過濾”擯棄了傳統的藝術認識論,而是在微觀學基礎上提煉的方法論。它注重在空間意義上的細節放大,而不是在時間意義上追求藝術史的邏輯。

  “異位與迷亂”針對的是現代社會發展産生的風險文化(國家衝突、股票漲落、石油危機、糧食價格浮動、房地産起伏等),人在今天動蕩起伏的環境中總是期盼一種確定的、穩定的生存空間,但往往被不確定性的因素所打破,這種現代性對人的異化最終造成了人心理的焦慮、不安、恐懼和懷疑。今天的藝術反映的正是人在心理錯位中産生的恐慌和迷亂。

  “虛擬與探針”是從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觀察藝術與跨學科和跨領域的關係。它在哲學意義上已不再是與二元論相關的話題,而是強調科學技術的新辨證觀——虛擬與真實的關係——虛擬即真實,真實即虛擬。如果説經典哲學關於物質與精神的爭論是歷史上的基本思想話題,那麼虛擬與真實則是當代文化的重要技術美學命題。

  “第三屆南京三年展”正是以這樣的獨特視角探索多樣共存的亞洲當代藝術。如果説藝術是一種文化理想的形式,那麼以藝術想像來解釋和建構亞洲內部對話、協商和交流就格外具有現實意義。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漢斯·布賴恩林格畫展
· [專稿] 當代與本土的對話
· [專稿] 數字藝術中國·BUHUA卜樺
· [專稿] 綺城——周吉榮作品展
· [專稿] 身未動心已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