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花海”驚艷81美術館 李洪波展現“流動”的紙雕藝術

“花海”驚艷81美術館 李洪波展現“流動”的紙雕藝術

時間: 2017-06-19 | 片長:00:06:28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評 >

花海——是戰爭與和平“視像”在當下的演繹或變奏。化劍為犁、變“槍”成“花”,是生命的覺醒、人性的回歸、和平的召喚。

——本次展覽策展人,解放軍出版社副總編許向群

李洪波個展《花海》現場

展覽開幕現場嘉賓合影

2017年6月18日,籌備兩年之久的“花海——李洪波個展”在81美術館驚艷亮相。本次展覽以花海、教具系列、自然系列三大板塊較為完整的呈現了李洪波近年來對紙藝術的探索成果。展品覆蓋81美術館的整個展廳,不僅在視覺體驗上營造出震撼之感,更通過巧妙的構思、遊戲性的互動方式以及各主題所延伸出的思想張力為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望無際的“花海”原形為不同的武器(圖:路透社Jason Lee)

觀看展覽的觀眾

李洪波的“花海”是絢麗醉人的非自然人造景觀,槍械與鮮花構成了硝煙與繁花並存的大千世界。看似繁花似錦,其本質上卻是一件冰冷的“武器”——利用中國傳統拉花的基本原理,李洪波通過對物的變形拓寬了其本身的語言維度,以AK47步槍、手槍、子彈為原形的紙藝,在不同方式的拉伸下呈現出三維立體的“盛開”之狀,五顏六色的延伸出一片花海。

由直觀的“戰爭”武器幻化成“和平”的花海,視像變異而産生的奇觀耐人尋味,發人深省,並使這片宛若人間仙境且充滿遊戲魅力的童話世界,産生了不同層次的多樣解讀和多維聯想。而這正是李洪波作品的巧妙之處。

在互動體驗區玩“拉花”的小觀眾

展覽現場仔細欣賞作品的母女

龐奶奶已經年近八十,在接受藝術中國採訪時表達了自己對該展覽的喜愛之情。“我是特意來現場觀看的!”

無論是孩童、成年人,或是白髮蒼蒼的老者,都會首先被這片艷麗的繁花吸引,而走近而觀之並與之互動之後,每個人又都對其作品的深意有著各自的感受。孩子們嬉戲玩耍,探究著各種形式的變幻,就像玩積木和樂高一樣沉迷其中;成年人則有不同的所思,或是對生命的追問,和平與戰爭的關係,剛柔的轉化,甚至是物哀的延伸。這樣一種平易近人,老少皆宜的作品,降低了當代藝術的觀賞門檻,卻絲毫不減其內涵和帶入感,以一種深入淺出的“遊戲”方式完成了整個語境的串聯與搭建。

藝術家李洪波(右一)與嘉賓領導在互動區演示作品

本次展覽策展人,解放軍出版社副總編許向群先生接受採訪

本次展覽策展人,解放軍出版社副總編許向群先生以“智慧而含蓄”概括其作品。“智慧不僅體現在材料的轉換及拉伸的張力,更體現在其思想的內涵和張力上。同時,藝術家對社會的關注和批判性有著自有的高度,但他並不尖刻,並沒有通過明確的口號和直白的語言去標示,這種含蓄本身就是智慧。”

展覽開幕現場

藝術家李洪波于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軍藝美術系主任李翔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軍藝美術系主任李翔強調了此次展覽在81美術館舉辦的重要意義。“81美術館是軍隊美術場館,我們希望其融入當代而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形式,打破人們印象中對軍隊美術館刻板、保守的偏見。軍事不創新,便處於沒有殺手锏的被動之境,所以軍隊更需要創新,它的創新更需要上升到靈魂上才能夠具有啟迪性,佔據主動優勢。在這一點上,藝術是一樣的,它的靈魂也是創新——花海是武器,既可以殺人又可以捍衛和平,沒有和平哪來花海,又怎樣實現百花齊放?李洪波巧妙的把這期間的關係轉換在藝術作品中,打破了日常慣性。這種刺激很重要,對藝術、科學、軍事都很重要。”

藝術家李洪波親自演示《教具》系列作品從靜止到“流動”的變幻

展覽現場陳列的“畫班”現場

“倒塌”的大衛

反觀紙的性質,它柔軟到可隨意揉捏,又鋒利得可劃傷身體;它輕薄看似毫無重量,通過數量的堆積與形式的塑造卻可以堪比巨石……李洪波的作品,將千萬張0.01mm厚度的紙粘連、疊加,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平面到逐漸具有體量,再用做雕塑的手法打磨、切割,使紙張成為具有欺騙性外形、看似分量十足的物體。正如王奕丹所言,這個舉輕若重的塑造過程,是為輕薄的紙張賦予體量的過程。而外形看似堅硬的作品卻可伸縮變形,由具象變成抽象,紙張的柔軟性與可塑性便得到展現,擴大的體量與變異的形象充盈空間,使得渺小之物逐漸顯出其威力。

《教具》系列作品展廳

策展人吳洪亮在開幕式上致辭

在李洪波《教具》系列作品中,這種“流動的雕塑感”更加明顯。他用紙張製作的可拉伸變形的石膏人像,外形與繪畫班所使用的石膏無異,內部實際是用中國傳統紙葫蘆技藝製作而成。“這實為中式核心,西式外表的結合。變形後的紙雕挑戰了傳統西方雕塑在人們固有認知中的莊嚴感,變得滑稽怪異。製造震驚的同時,也促使觀眾反思日常語言與觀念習得背後的慣有運轉機制所造成的僵化思維,正如福柯對於話語形成模式的質疑。”策展人吳洪亮如此解讀。的確,《教具》系列承載著東西方不同的認知經驗,西方人眼中看到的是固有的經典形象被如此解構,但在中國,它們被稱之為“教具”,它承載著更多社會和藝術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

李洪波(左一)為嘉賓友人介紹作品

觀看作品的父子

部隊嘉賓、軍旅藝術家邢俊勤接受藝術中國專訪

原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呂勝中教授接受採訪,小觀眾們席地而坐“聽課”

“紙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它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符號。而其在中國文化中又格外重要,從造紙術,到傳統國畫的紙本繪畫,以及印刷術,紙在中國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和承載力。李洪波的作品兼具凝固和動感,拓展了紙的媒介語言,在傳統與當代之間遊刃有餘的穿梭前行。”部隊嘉賓、軍旅藝術家邢俊勤在接受藝術中國專訪時表示。

原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呂勝中教授認為,傳統文化資源和當代藝術的轉化不是形式上的問題,而是一種關係。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適應當下的新的可能性,從概念上離開原有民俗的慣性以一種適當的方式延續,不失為一種探索當代文化藝術的路徑。“反戰題材在藝術史上比比皆是,但李洪波的作品十分巧妙。紙本身脆弱而柔軟,人們亦把脆弱的生命比作‘命如紙薄’,而武器針對生命來講恰恰強大而無情,李洪波用紙這種材料變成槍,又變成花,在表達戰爭與和平的作品中脫穎而出。”

《自然》系列作品

策展人吳洪亮(右一)及其家人

展覽現場

現場觀眾與作品互動

靜止的雕塑在拉伸下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每一次互動都成為唯一的一次視覺形態,永遠不會雷同

所有的溫情和藝術都連接在一起,所有的制度邏輯也都和開放的意識連在一起。這正是李洪波個展帶給我們的視覺與感受的經驗之旅。它平易近人,以一種強烈的帶入感感染著花海中的觀眾,啟迪人深思生命與人性的奧義;它打破了藝術形式的邊界,拓展了紙質媒材的可能,從靜止到動態,從空間的維度到時間的綿延。策展人吳洪亮如是評價:“李洪波不立身於問題中間,而是在不同領域的知識系統中游刃有餘的穿梭其中。他就像一條主線,自由而絕非被動的用自己的語言闡釋著對世界的評判。”而這種評判和表現,卻擁有巨大的包容感和張力,將思考讓渡給觀者,久久回味,難以忘卻。

願和平笑靨,花海永恒。(文/付朗,視頻/馬博瀚)

花海現場

展覽現場絢爛的花海作品

藝術家李洪波接受媒體採訪

互動區的觀眾

展覽現場

吉林師範大學校長楊景海在開幕式上作為主辦方代表致辭

展覽開幕現場

與作品互動玩耍的觀眾

展覽現場駐足作品前的觀眾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20日。



相關文章

“花海”驚艷81美術館 李洪波展現“流動”的紙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