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繪畫技法與步驟一、水性坦培拉作畫方法
1.乳液配製
先用一個新鮮雞蛋從中取出蛋黃後,放在紙巾
上吸掉蛋清液,小心撕去外層白膜和胚絨。再取刀片刺破蛋黃膜,使純粹的蛋黃流入容器內。再按比例加入蒸餾水,在瓶中攪拌或搖勻,攪拌時順同一方向,這樣水性乳液配製完成。配製的乳液使用後應及時放入冰箱冷藏保鮮,一週內不會變質。腐敗變質的乳液 粘附力很差是不能使用的,甚至盛過腐敗乳液的瓶子也是不可再使用的,否則會導致新乳液加速變質。每次裝乳液的瓶子要洗凈消毒,工作細心對作品的持久保存不 變樣會起重要作用的。
2.透稿
將一幅完成的素描稿轉透到板面上,是坦培拉繪畫技法的第一步。古代的壁畫,坦培拉繪畫是將與畫面等大的素描稿的輪廓或主要線條按一定相隔的距離刺出小孔,然後用黑色或棕色粉袋輕輕地拍打,使粉末透過小孔留在底板上,然後將底板上點狀用線重新描繪。而現在使用的方法,是把素描複印出來,利用鉛筆或是炭筆在背面塗抹後,在將外形拓印到石膏板上。
3.定稿
把透完的稿用淡墨汁描繪,根據素描原稿把線條的輕重、濃淡以及明暗關係,重新畫一遍,單色素描稿最好畫得細緻認真。輪廓線用鐵筆刻出來,素描底稿對以後步驟起決定性作用。
4.繪製第一步
著色。第一層用“小湖”技法,鋪大塊面積。“小湖”顧名思義就是用最稀釋的顏色,水多,在畫面上形成湖水般的效果。用筆要起止肯定到位,不留飛白和筆痕,確 保顏色完全蓋住畫底。這一步要一揮而就,筆到水到,不用擔心水會流到筆不到的畫面。“小湖”畫法要求你事先準備足夠的顏色,並在作畫時不時晃一晃媒介乳 液,以免色彩沉澱。“小湖”配製比例為1份蛋黃比9份水,配製後的媒介乳液與單純的一種顏色調和,不可混合多種顏色使用。不然畫面不透明, 失去坦培拉繪畫的特性。一般聖像畫皮膚的地方使用土綠,其他部分使用與畫面相同的單色。鋪底時使用扁筆要涂得非常均勻,不能用筆來回刷,不然會把底稿墨色 翻上來。
5.第二步
第二層:1份蛋黃比6份水,這是聖像畫技法所用乳液的總體比例。用於中間過程的深入、提白和局部罩染。每一層顏色都應比前一層亮和暖,並與前一層的暗顏色柔和相接,可在顏色尚濕時用手指揉,亦可用筆沾水或乳液輕抹。坦培拉技法中,最重要的技法是提白技巧,就是圓頭筆加白,往亮裏畫,每次提白後,根據提白後關係需要然後罩染,罩染後色彩加重,需多次提白和反覆罩染的這種技法是透明技法,能使畫面自然接和,並産生豐富的明暗和色彩變化。
6.第三步
第三層:用1份蛋黃比3份水,是進一步深入刻畫的比例。深入時可用筆直接交叉筆跡,這種調配出的乳液能使光澤底層顏色産生輕微的光澤。具體説來,就是用貂毛 細筆畫出密集的交叉筆痕,如同鉛筆素描中畫明暗的排線,以便造成活潑的色彩漸變,從最暗到最亮,或者相反。貂毛細筆不應飽含顏色而應枯筆渴色。因此,須用 拇指輕輕擠出畫筆中多餘的水分。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每完一筆,顏色便積出一個小包。在這一步驟過程中,同樣可以繼續罩染,乳液比例,可用1比12.1比9或 1比6的蛋黃與水調配的乳液。罩染是坦培拉技法中的透明畫法,是與所有畫種最大的區別。坦培拉技法中罩染與提白是這種畫法的最大特點,透明畫法就是扁筆在 已有顏色上均勻地、薄薄地罩上一層很稀的蛋黃調水的乳液,乳液可略有顏色亦可無色。罩這一層的目的是改變下層色的調子和深淺反差。
7.第四步
第四層,就是作畫的最後製作階段。需黏稠的乳液,用於細部或局部及輪廓線的刻畫,就是用小號貂毛圓頭筆在已完成物象的邊際反覆塗抹,根據描繪對象和色彩的需要變化線的色彩和厚度,使畫面更加生動感人。
8.第五步
聖像畫特別製作技法,光環、文字,有的作品是用鐵筆刻出來的,有的則用石膏堆積出來,以便聖像畫起到裝飾效果。在聖像畫背景的處理,用1:6乳液調土紅或赭 石顏料平涂在背景部分,薄厚適宜,用於粘貼金箔底層色,如手頭上沒金箔,我們可以用金粉自製,也可用丙稀金代用。在貼滿金箔後拋光,時間以潮濕冬季為佳。 拋光工具可是寶石(如純綠寶石、黃玉)或獸牙,亦可用瑪瑙製成。拋光工具四週宜圓滑,切忌見棱見角'表面要磨光拋亮。拋光後的金箔表面會呈近似紫銅的極曖 色調,畫面透出豐富的色彩變化,更加神聖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