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現場
2014年10月21日上午,“重造畫境——聶危谷彩墨畫展”在北京798橋藝術空間拉開帷幕。本次展覽匯聚了聶危谷的“建築系列”及“荷塘系列”兩大主題的作品60余幅,大部分都是畫家最近的新作,還有一部分是江蘇知何堂多年收藏的經典作品。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中國美協副主席、著名畫家何家英,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批評家賈方舟,中國畫學會副會長、著名評論家孫克,《美術》雜誌主編、著名評論家尚輝,以及楊佴旻、葉培貴、王文英、李小磷、周峰等數十位來自各界的嘉賓與藝術家出席展覽開幕式。
中國美協副主席、著名藝術家何家英
中國畫學會副會長、著名評論家孫克
聶危谷的建築系列作品,把紛繁複雜的西方建築以中國草書筆法寫就,配以繽紛的色彩,色與墨糾纏跳躍,線與面並列重疊,齊而不齊,亂而不亂,開創了當下水墨畫的嶄新局面。
正如中國美協副主席、著名藝術家何家英所言:“這類建築題材,如果採用工筆畫法,難免拘泥于結構細節而失之於刻板;採用寫意畫法者,又往往大而化之而流於空疏。聶危谷的建築畫法則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品質。他把紛繁複雜的建築結構以雜而不亂的草書筆法寫就,金碧輝煌的建築色調則由流光溢彩的色線匯成。密集的線條與豐富的色彩合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語言,與我們實際親歷中外歷史建築留在腦海中的印象處於似與不似之間。”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
藝術家聶危谷致辭
聶危谷的荷塘系列作品,則把中國的傳統筆墨與西方的現代構成,率性的造型與絢麗的色彩融匯一體,斑斕,朦朧,夢幻,現代。既飽含語言的感染力,又充滿觀念的啟迪性,成功地將傳統畫荷轉變為現代視覺的一支奇葩,具有獨特的風格美感。
邵大箴先生對聶危谷的作品評價極高,他表示,“他是在繪畫實踐與史論方面均有造詣的藝術家,諳熟中西藝術之原理,深知兩者之同與異,並有強烈的興趣探索中西融合的新途徑。他深知,中國20世紀美術先驅們積累的經驗給後來者的啟示是:面向自然、面向現實,廣泛從它種門類和外來藝術中吸收營養,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做個性化的創造,是中國畫與時代同行以至成為時代前進號角的必由之路。”
九三學社江蘇畫院執行院長周峰
現場嘉賓
在聶危谷的作品中,兼有對中國傳統和歐洲古典藝術的眷戀,更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教堂、寺廟、佛塔的結構美,被他用草書似的筆墨和油畫般色彩描寫得如此富有意象性,堪稱為寫意色彩的交響樂章。
聶危谷在其《略談我的藝術追求》一文中曾説:“有人認為我找到了一種使中西筆墨色彩融合無間的畫法,能夠表現古代文明曾經擁有的輝煌,及其歷經千古的滄桑。我醉心於為古塔、教堂、古堡、宮殿、歷史街區、文明遺址等中外建築造像,正是為其橫亙古今的永恒魅力所折服。而我畫荷之本意,也是為那種生死輪迴中百折不饒的生命意象所激勵。在筆墨中體現人格特質,在色彩中滲透情感力度,在風格中保持獨立精神,在象徵中涵容思想深度,則是我不懈的藝術訴求”。作為一位極具想法的畫家,聶危谷本人的獨白更好地為觀眾的解讀打開了大門。
藝術家聶危谷接受媒體採訪
展覽現場
此次畫展另一重要性的議程是開幕式即後召開的《林風眠的彩墨傳統與繼承者》學術研討會。會議由著名評論家、《美術》雜誌主編尚輝主持,著名藝術家何家英、吳為山、范揚等將從藝術創作角度角度談彩墨畫傳統在當下的發展空間,著名美術批評家賈方舟、陳傳席、朱建忠、楊衛等則從學術角度論述彩墨畫在當下藝術形態中的遠景。研討會現場還一併開展畫家和收藏家、畫廊經營者、書畫愛好者的面對面溝通。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6日。
《美術》雜誌主編 著名評論家尚輝接受採訪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研討會現場
《紅荷頌》,68×69cm,2014年
《蕭瑟秋風》,70×69.2cm,2014年作
血色羅馬,紙本彩墨,97×115cm,2014年
詩意年輪,紙本彩墨,89×76.5cm,2014年
聖瑪利亞安康教堂,紙本彩墨,69.5×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