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司徒喬“含淚畫下去” 真善至極的“民國范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04 11:13:23 | 文章來源: TimeOut北京消費導刊

民國范兒,這是個曾一時洛陽紙貴的概念,自從意見領袖陳丹青為它定下了“五光十色”的基調,無緣經歷的文青們便開始了各種色彩想像,卻唯獨冷落了調色盤上的那抹灰暗,仿佛它不存在一樣。偏偏民國有位畫家專擅于這一顏色,這位司徒喬和他名為“含淚畫下去”的個人回顧展,足以讓觀眾在這個炎熱浮躁的時節冷靜幾分。

1926年,24歲的燕京大學畢業生司徒喬在日記裏寫道:“含淚畫下去啊,蠢人!在藝術的牢獄裏度過你的一生。”這個神學系學生因為“神愛世人”而親近貧苦大眾,卻也因此拋棄了原本上帝給他的使命,選擇繪畫作為自己的人生道路。

“他不願鑽在空中樓閣裏恬靜地呼吸,而願睜大眼睛、額筋爆凸、大汗淋漓地跑到泥土和靈魂中大口地喘氣。他畫北京的黃埃和窮人,畫南洋的流霞和彩羽;他畫抗日救亡的《放下你的鞭子》,畫受災五省的義民和父女;他到新疆“獵畫”,打開一片多彩的天地;他曾為新文化出版物設計書衣,“狂飆風格”令藏書家寶愛不已。在他身上充滿漸被遺忘的熱血和傳奇,留下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和畫跡……”談起這位自己策展的對象,策展人、央美美術史係副教授曹慶暉,也一改學術腔,用詩人的口吻介紹説。

乍一聽名字,這可能是最不像藝術展的藝術展,再加上副標題“司徒喬藝術世界的愛與恨”甚至有讓高大上的藝術圈嗤之以鼻為“群藝館style”的危險。的確,有點煽情了。但徜徉于展廳,110多件油畫、粉彩畫、竹筆畫、水彩畫、書籍插圖、手稿草圖、素描等不難看出畫家的高産和多才。而其中國家博物館藏的《義民圖》、中國美術館藏的《放下你的鞭子》、北京魯迅博物館藏的《魯迅遺容》、《五個警察一個○》……無不是中國美術史上里程碑級別的大作。

去世已經56年的司徒喬,對於大部分人可能有點陌生,但提起《魯迅遺容》卻幾乎無人不知。包括這幅速寫于先生大行後十分鐘的經典,司徒喬所繪的《魯迅先生像》、其為魯迅作品《一件小事》、《故鄉》、《祥林嫂》等所繪的插圖,以及為先生創辦的《莽原》雜誌設計繪製的封面,構成了展覽中兼具歷史厚度、溫度、精確度的部分。

“煽情?那就對了。問題在於怎麼煽這個情。”曹慶暉認為,“首先,司徒喬這個人本身是一個藝術情感非常充沛的人,他不是科班出身,完全是那種基於熱愛和通過自學,踉踉蹌蹌地走上藝術這條路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是藝術情商很高的人。”從作品中,不難看出如展覽副標題所説的、畫家本人的愛憎分明。

畫家的愛,集中體現于長卷《義民圖》。這幅反映抗戰災情的作品,曾在1946年引發轟動,此次展出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亮相。原來,1950年,司徒喬到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工作,至1958年病逝。這幅畫半個多世紀以來就被遺忘在博物館庫房,一般被認為已經遺失。直到籌備此次展覽時,司徒喬家屬抱著一線希望給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寫信,沒想到,居然真的發現了一箱未曾開封的司徒喬畫作,而《義民圖》就在其中。

5米多的長卷,描繪了30多個小人物,以此表現戰爭災情,每個小人物旁邊,寥寥幾筆講述著他們的故事:有逃難逃了五省好不容易回到家鄉、雙腿卻突然癱瘓的壯年大叔,還有一家九口人死了八個的大嬸。據其次女司徒雙介紹説:“印象中,我的童年一直在逃難,但不管多顛沛流離,爸爸從未放下過手中的畫筆。”而現實把畫家甚至逼成了發明家,“沒錢買畫筆和顏料,他就拿別人用舊了的毛筆,把毛摘掉,竹管削成鋼筆尖的形狀,蘸著墨汁繼續畫。”這幅5米巨畫,就是司徒喬發明的竹筆一揮而就的。

展廳另一顯著位置,迴圈播放著抗日經典老片《八千里路雲和月》,而這部電影取材自抗戰義演獨幕劇《放下你的鞭子》。不遠處,就是該劇劇本,和後者同名的、司徒喬的代表作油畫及草稿。劇中那對東北父女流離失所、賣藝求生的故事,深深感染了與妻兒輾轉流亡至南洋的司徒喬。司徒雙介紹,創作這幅作品時,“父親把劇中的主演請至家中,把家裏搭成舞臺的樣子,對著化好粧的模特,就為了刻畫他們臉上仇恨的表情”。

司徒喬的燕京同窗、另一位不務正業成大器的名家焦菊隱曾在1926年的日記裏寫下:“司徒覺得人生的快樂不在快樂而在痛苦,他就留心到苦的人生之現象。自然他心中有許多苦悶,也都借他的畫表現出來。他每每挾了畫板到貧民窟去,到鄉村的塵灰中去,就是在家,他也邀兩三個乞丐,幫忙他組成苦的表現。那些花錢雇模特兒,兢兢業業地只求表現曲線美的畫家,我不敢判定其成績,但至少其作畫的態度沒有司徒的偉大吧。”也許,司徒喬的藝術成就,早在出道之初便註定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