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花鳥:申玲個展”于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17 18:25:4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現場

        2014年8月16日,“花鳥:申玲個展”于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戴卓群策劃,展出作品包括申玲的花鳥系列作品、人物創作、鉛筆畫作品以及手稿等內容,畫法自由灑脫、顏色強烈濃重,畫作率意隨性的同時再度擁抱自然本質。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開幕式上致辭


策展人戴卓群致辭,藝術家申玲(右)

        正如策展人戴卓群所言,“如果不考慮題材的迭變,那麼無論是近年來圍繞花鳥為對象的創作,還是早年的情色系列,申玲的繪畫中濃重的色彩,強烈的筆觸和對情感表達淋漓盡致的宣泄,非但無法以冷靜的文字來形容,更且是從根源上拒絕理論化表述的。是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接近了繪畫的本質,使繪畫就是它自己的語言。”


展覽現場

1965年出生在遼寧的申玲,自幼便在父親的影響下學習繪畫,並順利走上了一條令人艷羨的精英教育道路。1984年,尚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讀書的申玲參加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國際青年作品展”;1988年,在從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第四工作室畢業前一年的時候,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申玲、王玉平作品展”,此時申玲年僅23歲,可謂少年成名。1991年,參加“新生代藝術展”,並在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個展,申玲成為上世紀九十年代“新生代”繪畫群體中一名形象鮮明的藝術家。

申玲在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既已確立了強烈的表現性風格,完全以既濃又重的粗線條造型,直接使用大量的純色,畫面顯出怪誕和誇張的特質。這個時期,她將畫室和理髮店等生活空間作為敘事和言説的主要場景,留下大量描繪日常生活狀態的作品,其中有同學和朋友、髮廊顧客、畫室模特以及畫家的自畫像。2000年前後,經過諸多嘗試的申玲開始將繪畫的題材照入私生活的秘境,《男人女人》系列以畫家夫婦自身為描繪對象,將性愛的歡愉大膽赤裸而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評論家賈方舟描述她是“中國第一個以主體的身份和非常陽光的心態表現‘性主題’的女性藝術家”。其後的《粉床》、《緋聞》系列則將目光擴展到更為豐富的生活場域,酒吧間和夜總會以及私人聚會中的男男女女,例如《多陪會兒》、《大花爺》、《新女性》、《Party動物》等作品,已然不同於此前沉迷于純粹私人情感空間的表達而體現出新世代社會巨變期混亂而迷離的時代氣息。


申玲作品《恨別鳥驚心》


申玲作品《花自飄零水自流》

申玲的鉛筆畫數量驚人,更類似生活流水賬或者打發時光的日記。往往在閒暇的午後,悠然地在咖啡店裏發呆或者在自家的小花園裏瞄著樹影婆娑。人物、花草以及生活中各種小物件無不入畫,鮮活生動充滿溫度,畫面的空白處大多會寫上些許文字,短詩、隨筆,寥寥數語,或多或少。這種純粹跟隨感覺的繪畫方式,也天然地解放了我們真正的感覺模式,聽憑一種內在的自然力,棄絕了僵硬和陳規,率意隨性而趨近了自然的本質。

近年來,申玲的繪畫探索氣象一新,關注的焦點逐漸由對人的內觀向自然造化過渡,花草風物,富於詩情,與古人的花鳥畫遙通款曲。同時在視覺經驗和知識構建上,申玲亦表現出自覺向傳統中探尋的強烈訴求,作為一位完全在學院西畫教育情境中成長起來的新生代油畫家,正在立足自身的現實,以同樣是兼工帶寫的表現性風格,展開與整個中國花鳥繪畫體系的隔空對話。


展覽現場


作品細節

        在本次展出的花鳥系列作品中,畫面充實緊湊,大量鮮艷的顏色層疊堆積鋪滿畫布,而其中卻掩藏著許多稚趣的細節:有飛蟲鳥蠅、有遊魚穿梭,有涂了紅色指甲油的美女笑靨,也有藏在花瓣後的貓咪和夢中之人......

        中國花鳥畫,作為傳統的三大畫科之一,天然回應了對詩歌的“圖畫性”要求,當然詩畫同源的背後必定伴隨著某種同化性質的改造和挪用。嚴格意義上講,申玲近來跟花與鳥相關聯題材的創作並非傳統範疇裏面的花鳥畫,但卻可以試圖找到一種互參對位的路徑,從古典的詩學範疇回應我們對當下詩學精神的闡釋和重構。這毋寧説是通過對古典詩學嶄新知識域的再發現對自身現實的一種反向確證,是借助古典詩學這個他者對自我的詩意理想的重申。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14日。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