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在場•第二屆中國油畫雙年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16 22:42:0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開幕現場

由中國油畫學會、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在場•第二屆中國油畫雙年展(2014)” 2014年8月16日15:30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許江、范迪安和尚揚擔任策展顧問,張晴、王煥青擔任策展人。展覽策劃團隊圍繞學術主題 “在場”,共邀請了34位畫家的600余幅作品參加本屆展覽。

中國油畫學會主席、老一輩油畫藝術家詹建俊先生在開幕式上致辭

第二屆中國油畫雙年展的主題“在場”,是對2012年第一屆中國油畫雙年展的主題“在當代”的回訪與推進。整個展覽建立在對百年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政治所造就的中國美術史進行辨析的基礎上,以幾代中國油畫家的人生境遇與文化選擇為經緯,對中國油畫曲折的歷史和藝術的方向進行反思,把目光重返于在歷史中作出貢獻的藝術家和被遮敝的藝術家、在記憶中留有印記和被遺忘的藝術家、在社會上已有定評和被邊緣的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家的生命足跡與藝術命運,構成對中國油畫歷史的思考和當代現狀的呈現。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展覽發佈會上致辭

“在場”這一主題,突出了中國油畫創作的本土特性,強調與中國社會文化時代特點與油畫探索的關聯,從歷史、生活、突圍三個方面,通過邀請藝術家來揭示繪畫創造的生機風采。三種“在場”的分類並未絕然劃分,卻深刻地指向中國當代藝者的“身”之歷史性、“體”之個性經驗和思痕斑駁的思考與突圍,進而深刻地揭示繪畫的思想與人文的內涵。參展藝術家生動的生命故事、生機勃勃的表現力、策展人採用的分類與對比的策展語法,構成了回望和反思20世紀以來中國油畫發展過程中的多種對話的現場。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展覽發佈會上致辭

“在場”展覽與其説旨在引導觀眾走進百年中國藝術歷史的“真相”,不如説更想營造出一種可觸摸的歷史在場感,使懸挂在展廳“殿堂”裏的藝術恢復生命體溫。除了畫框中的藝術存在,那些散落于畫室角落的草稿,檔案及其研究文獻,成為“在場”展覽復原“面向藝術本身”的起點。

董希文-《百萬雄師下江南色稿》(26.5x54cm)(紙本水粉)-1959

展覽的結構和陳列也呈現出濃郁的學術氛境。展覽分為“在歷史之場”、“在生活之場”和“在突圍之場”三個部分,參展藝術家既有在新中國美術史上創作出名作經典的董希文、羅工柳、詹建俊、鐘涵等人,也有很長時間被“遮蔽”的黃覺寺、吳大羽、王流秋等人,其中黃覺寺的作品就是第一次在中國美術館與公眾見面,此外,還有大批中青年油畫家的新作,而七十年代末“無名畫會”的成員馬克魯、85美術新潮的代表畫家毛旭輝、韋爾申、劉小東等,在德國生活和工作的趙博等的亮相,則使展覽擁有不以“名份”出場的學術氣息。

張文新-《巍巍太行》草圖--1978--40×53cm

在展覽開幕式現場,中國油畫學會主席許江在接受藝術中國記者採訪時講到:“策展團隊注重挖掘史料,以藝術史研究的方法和田野考察的方式,使展覽揭示了藝術作品創作‘之前’和‘之時’發生了什麼,展現了從生活向創作轉換的內在力量,富有濃郁的生命的底色”。展覽中,大量的速寫、素描、色彩小稿和畫家筆記等與成名的作品對應並置,構成視覺上的相互關係和引人入勝的閱讀效果。

鐘涵-《經石峪》設計稿-100cm-x-150cm-2014-綜合材料

展覽現場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