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馬丁·羅特:期待博物館跨國合作常態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17 09:51:4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與中國緣起漢諾威世博會

馬丁·羅特此次之所以獲得中國文化部頒發的“文化交流貢獻獎”,是因為他在德國、英國與中國開展文化交流,特別是博物館交流的過程中建樹頗多。

3年前的此時,馬丁·羅特開始擔任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館長。之前,他還曾擔任德國博物館協會會長、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館長、德國德累斯頓衛生博物館館長、德國外交部顧問委員會成員等職。

説起與中國的緣分,馬丁·羅特表示,那應該追溯到2000年舉辦的德國漢諾威世博會。那是德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世博會,主題是“人類、自然、技術:展示一個全新的世界”。

當時,德國的魯爾區、塞內加爾的達喀爾、巴西的聖保羅和中國的上海4個城市,聯合舉辦了一場關於城市未來的展覽。身為漢諾威世博會資深高管之一的馬丁·羅特,頭一次結識了一批來自上海的有識之士,與他們共同探討這個中國都市的未來發展。

“這十分令人興奮。自那時起,我就對中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可以説是上了癮。”馬丁·羅特説,之後,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文化部外聯局西歐處處長陳平等赴倫敦的一次訪問也令他記憶猶新——自此,他與中國文化藝術界的合作日漸密切。

“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陳平先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除了工作中的合作,他還讓我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並幫助我結識了許多中國同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正是他們的不懈努力搭起了交流的橋梁。”提起中國對外文化工作者,馬丁·羅特的語氣中充滿欣賞與感激之情。實際上,他本人也正是這種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之一。

期待博物館交流常態化

作為歐洲博物館界的權威專家,馬丁·羅特認為,不同國家博物館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

“中外博物館界的交流通過互借展品、互辦展覽等合作方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馬丁·羅特説,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漸深入,人們期待看到更有趣的、更具知識含量的展覽,我們需要加強學術交流和聯合策展等更高層次的合作,建立常態化的、更密切的長效合作關係。

馬丁·羅特希望看到更多專家與專家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像專家研討、座談會等形式都很必要。”馬丁·羅特説,“共同開展研究項目是促進合作關係的良好途徑。”他舉例説,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擁有大量與中國有關的收藏,部分藏品堪稱迷人。如果能夠調動中英雙方的智慧,對這些藏品展開全方位的研究,呈現出的結果將大為不同。

談話中,馬丁·羅特提到了翻譯的重要性,由於博物館領域的專業性很強,普通翻譯常常無法滿足需要。“翻譯並非詞句對應,而要能夠闡釋、傳達真正的內涵。在博物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十分需要對各方情況都有深入了解的專家型翻譯。”

此外,馬丁·羅特特別強調“常態化”的意義。在他看來,館際交流與合作不一定要追求與眾不同的展覽、活動,常態化的長期合作才最令人期待。

中文是新時代的必備語言

“15年來,中外博物館界在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不過,由於我自己不會講中文,也有一些遺憾。”馬丁·羅特感慨地説,“如果能夠回到學生時代,我一定要把中文學會。”

“很難用幾句話形容中文或中國在未來的地位。可以預見,接下來的幾十年內,中國和中國文化將對世界産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我認為,同時掌握中文和英語,將成為理解這個世界的必備手段與基礎工具。”他説。

記者注意到,馬丁·羅特的名片即為中英文對照。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女兒瑪莎(Mascha)目前正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中文。

在採訪的最後,馬丁·羅特表示,能夠獲得中國文化部頒發的“文化交流貢獻獎”,他感到十分榮幸。不過,獲獎不是終點,他手頭還有不少正在進行的合作計劃。“比如,我們將進一步推動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與中國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方面的合作。”馬丁·羅特微笑著説,這當然是指一種可持續的常態化合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