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面孔後的故事:館藏肖像精品展CAFAM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30 16:10:54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面孔後的故事——館藏肖像精品展(油畫/素描部分)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出的作品是從中央美院美術館典藏作品中挑選出來的肖像畫精品。

肖像畫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即已出現,直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隨著人文思潮的興起與推廣,人的價值得到肯定和尊重,表現在藝術上則是關注對現實生活和人的描繪,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肖像畫才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繪畫樣式。然而,那時的肖像畫主要是為王公、貴族和僧侶等藝術贊助人委託製作,真實摹寫並不重要,而以肖像畫的形式突出表現贊助人的美德卻是此時肖像畫的重點,因此,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以及一整套再現三維空間、體積和質感的繪畫技術一併形成了肖像畫的古典傳統。

進入17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國王、宗教勢力衰落,荷蘭小畫派中開始出現以逼真描摹為目的的現實主義肖像畫,這種肖像畫的記錄功能增強,類似攝影照片的作用,而且普及到普通民眾,同時反映的也是市民以及中産階級的審美趣味。當然,委拉斯貴支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像》以及倫勃朗的系列自畫像卻因真實表達了對象的個性和思想情感從而具有了更深一層的文化色彩。

19世紀中期,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庫爾貝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底層民眾的生活和肖像的作品在客觀上形成了對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傳統藝術的挑戰。庫爾貝的肖像作品在真實摹寫的基礎上已經開始包含了有意識地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情緒。 庫爾貝開啟的這一方向在20世紀初的西方現代藝術中完全明晰化了,肖像畫在西方現代藝術家手中開始成為自我表現的一種工具。

中國20世紀以來的油畫肖像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段:第一個是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第二個是新中國成立至文革結束,最後是自文革結束至20世紀末。本次展覽主要涉及前兩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前的油畫肖像主要是由留學背景的畫家繪製,其風格主要是歐洲古典主義與印象派相結合的手法,當然也有像決瀾社中那些變形的肖像作品,但這些作品不是當時的主流。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期間,當時的藝術樣式主要受蘇聯影響,隨著“馬訓班”的結束和留蘇藝術家的歸國,中國的油畫肖像顯示出以結構準確、肖似為主要特徵的蘇聯現實主義肖像畫的影響。實際上,這種肖像畫來自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所代表的批判現實主義。

本次展覽中的肖像作品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這條脈絡。另外,本次展覽是中央美院美術館典藏部策劃的“經典藏品”系列展的首展,之所以設立這樣一種展陳方式,主要是希望將美術館的藏品更有效地服務於學術界以及社會公眾,期待能為更多社會層面的公眾服務。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