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國際聲音裝置藝術展落地A4當代藝術中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17 13:49:38 | 文章來源: hiart.cn

 

當人們欣賞習慣了傳統架上繪畫、雕塑、影像、行為、裝置等藝術形式,審美疲勞自會産生,程度不同,如若在一件作品中融匯以上眾多形式並在視覺中嵌入聲音、空間設計等元素,會是何等面貌?6月14日下午成都A4當代藝術中心便帶來了一場名為“聲場與視域”的國際聲音裝置展,這是在國內首次系統介紹國際頂尖水準聲音裝置藝術的展覽。本展覽也是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的活動之一,獲得法中建交五十週年贊助委員會資助。

本展覽的製作合作方來自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並由該中心James Giroudon先生擔任策展人。據A4當代藝術中心展覽學術部策展人李傑介紹,A4當代藝術中心一直關注新媒體藝術領域,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對於聲音藝術的學術堅守及態度是其選擇進行合作的主要原因。

中國美術館近期舉辦的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與本次展覽作品在特徵上頗類似,問及李傑多元媒介綜合參與構成一件作品是否已形成該領域的發展趨勢,“不是趨勢,已經是既成事實了”是他的回答。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已介入尋常大眾生活,比如智慧手機的人機互動,當代藝術也不能僅局限于視覺領域本身或者傳統的架上繪畫等常規形式,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是對生活的作證。同時他認為可借由本次展覽為國內的新媒體藝術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軟體工程師、藝術家可以交流並觸發新的思考”。

本次展覽籌備時間近兩年,聲音裝置藝術存在於特定空間,每件作品對空間及技術性的要求也存在差異,為了使作品呈現最佳展示效果,A4當代藝術中心對空間專門進行了精細改造,包括展廳的隔音處理、燈光、音效及聲音採集方面等,展覽的技術團隊對技術設備、程式及作品佈置也在反覆調試。每件作品在此都並非封閉而靜止,也不再單純闡釋某種觀念,而是邀請參觀者一起互動對作品進行再創造,觀者各自的知識背景、性格特徵迥異,對作品的認知與感悟自然不同,感官之外,對於內心及思維的啟示也是極其重要的,李傑認為這一點也是舉辦該展覽的初衷。

在A4當代藝術中心三層空間展出了11件作品,其中9件裝置,作品來自設計師、作曲家、舞蹈家、電影導演等,參展藝術家多元,作品本身的跨界也非常明顯,科技感十足。所有作品是法國里昂當代藝術中心根據A4當代藝術中心的空間量身創作。作品均以聲音為核心,音樂為畫面及主線,音樂在空間中移動而存在,或立體,或線性,具有不同形狀,策展人James認為聲音不僅可以聽,同樣可以看見,以聲音的方式存在於空間的廣度中,憑靠聽覺、觸覺及視覺,觀眾可在空間中感受作品,完成極具個人化的藝術體驗。

作品的選擇涵蓋上世界五、六十年代至今的聲音作品,包括具體聲音創始人Pierre Schaeffer的三件文獻性作品。區別於常規架上繪畫或三維作品,聲音裝置作品強調現場參與感,展廳的光線大多昏暗,電子設備很難拍攝出完美的照片。《聲音立體方》的展廳變身錄音室,館方重新做了天花板,麥克放置於屋頂頂部採集展廳內觀眾與作品互動時發出的聲音,整個空間如同一個魔方世界,漆黑的展廳中立體的螢幕各個平面隨著場內觀眾發出聲音的強度變換出不同顏色、螢幕上元素的疏密度也相應變化。《建築聲音》是本次展覽中唯一一位女藝術家的作品,它與當地歷史及生活方式有關,觀眾在現場可聽CD,也可以欣賞青銅材質及以木棍為材料製作的樂器實物。而《玻璃房子》則像一個預言,一百年前的電影劇本便已構想出當下尖銳、冷漠又震撼的建築物,建築充滿未來感。同樣是漆黑的空間,當觀眾用手觸摸《獨塊巨石》作品表面,它將從黑暗中生長而出,排列有序的白色亮光區域浮現于螢幕,這便是觀眾親身演奏樂器的參與感。三樓展廳的《此時此地》匯聚了最多的參與者,作品來源於1957年創作的玻璃樂器,音樂的高低頻、玻璃這一介質的反射面及其與墻體的角度是該作品的玄妙所在,古老的音樂符號以金箔的形式書寫于玻璃表面,多呈曼陀羅的圖案,並輔以樂譜邀請觀眾參與演唱,而球體玻璃容器的聲音向上升騰,在同一空間奏響為完美和聲。《卷心菜沙拉》名字與作品並無關聯,它是藝術家通過鏡子拍攝自己連續7小時演奏並演唱的一件作品。《FOM1》是一件偏哲學思考的作品,作品在傳達“有人才有風景”。一樓展廳以極簡主義舞蹈為素材的作品《俯拍》投影在鬆軟的沙土上,這是小朋友的最愛。

接下來A4當代藝術中心的展覽項目安排包括,秋季駐留藝術家的項目,屆時將展出一位紐約藝術家的影像作品;已開展三年的青年藝術家實驗季項目;以及藝術家十年創作回顧性質的個案研究展覽,對於個案藝術家的選擇,李傑介紹或是在某個藝術領域卓有建樹,或在藝術史上被低估、從未被系統梳理過。

本展覽由成都萬華集團贊助,本展的開幕也拉開了本年度“麓FUN國際藝術生活節”的序幕,據介紹該藝術節將由30余場活動組成,涵蓋整個夏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