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CAFA雕塑係邀請漢克·維希開展學術交流工作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9 19:06:54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2014年5月4日至30日,荷蘭的藝術家漢克·維希(Henk Visch)應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隋建國教授之邀,來CAFA雕塑係開展為期四週的學術交流工作坊。漢克·維希是德國明斯特藝術學院的教授,他還帶著該院校的15名學生來到中央美術學院交流學習。另外,在課程開始前,漢克·維希還開展了一個精彩的講座“Thingking of sculpture(關於雕塑的思考)”。

此次交流工作坊由漢克·維希和雕塑係教師于凡共同教學,主要面對雕塑係第三工作室的四年級學生,也有部分第四工作室的學生和研究生參加。于凡教授表示,雕塑係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短期工作坊,是為活躍雕塑係學術氛圍,拓寬學術視野。

在前兩周的課程中,主要是中德兩國的學生介紹作品,展示各自的作品圖片,進行共同交流、創作並展覽。從中看出兩種文化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在藝術的表現上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他們在一起切磋完成創作,不拘于形式,交流思想與觀點。學習之餘,學生們一起赴故宮、長城、明十三陵遊覽,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收穫了友誼,其藝術思維也得到砥礪,變得更加開闊。

在後兩周的課程中,在漢克·維希的引導下,開展了題為“空間身份的介入”的課程,他們打算重新“打造”雕塑係的一層大廳。漢克·維希認為,既然通過標示、擺放的物體和相關資訊能夠辨識空間的身份,那麼也可以改變空間的物件使其得到新的性質和身份。雕塑係20名學生在兩周的課程學習中,與漢克·維希不斷交流展覽形式和展出作品,並定於6月2日展出他們的集體創作。

漢克·維希表示,在這個過程中,他並不是教師的角色,而是藝術家,他希望能與學生平等交流,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作為一個引導者,漢克·維希認為學生們富有聰明才智,而他掌握的知識並不比學生多,只是經驗豐富而已,他希望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另外,他相信團隊的力量,可以激發出更多的靈感,以及相互促進和成長。

2004年,漢克·維希第一次來到北京,之後十多年陸續到訪中國。他一共有三件作品留在中國,分別保存在奧林匹克公園、大同中國雕塑博物館以及清華大學。在他對華的印象中,最詫異的是中國人對奢侈品的熱衷。他認為歐洲人對奢侈品並不熱衷,而是希望和他人分享,因為在歐洲人的觀念中,財富不能自己獨享,應該捐出去回饋社會,而中國人特別強調自我意識和身份。此外,中國人還把藝術品當做奢侈品,而在漢克·維希看來,藝術品不是個人擁有來彰顯身份的,而是人們想要表達的東西。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