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我們從未參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13 14:05:0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由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簡稱OCAT)主辦的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將於2014年5月16日至8月31日在深圳南山區華僑城恩平街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內的OCAT深圳館以及B10展廳展出。今年,OCAT榮幸地邀請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公共項目總策展人馬可·丹尼尓(Marko Daniel)擔任本屆雙年展的策展人,馬可·丹尼尓具有豐富的國際策展經驗,為籌備該展覽,丹尼尓對在中國和歐洲的藝術家創作進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我們從未參與”作為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的展覽主題。

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將繼續發展“社會雕塑”(social sculpture)這一概念。“社會雕塑”最初由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它拓展了雕塑的概念,使其超越物質形態,進而介入社會關係。他提出的建立一個“作為一個藝術品的社會有機體”的挑戰是關係藝術和參與性創作的來源之一。

近年來,“參與”已經涵蓋了各種試圖實現多樣關係、合作、互動和社會介入的藝術,它不斷對場景及遭遇進行強調,而非實物的形態與結構。雖然這種藝術創作方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或者更早之前,這一過程也存在著顯著的變化,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參與式藝術從一個激進的邊緣性實踐向主流國際展覽項目的轉變。在參與式藝術成為新的正統的過程中,它失去了許多與博伊斯烏托邦式的信仰之間的聯繫,即相信藝術有潛力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或對公共領域進行激進的干預。

此次雙年展聚焦于這樣一個時刻,即當觀眾的參與無法成為藝術作品品質的保證時:參與本身不再是目標,它既不充分也非必要。因此,“後參與”這一概念所要討論的,與其説是參與性實踐的消失,倒不如説是其早已被廣泛認可並成為當代藝術常用手段之一的這一事實。借用美國藝術評論家及策展人基因·麥克休(Gene McHugh)對“後網際網路藝術”的描述,在這樣一個“參與”變得“創新愈少,俗套愈多”的時候,重新審視其背後的一系列預設和思想價值就顯得更加重要。“我們從未參與”這一説法是對法國社會科學家和人類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的重要著作《我們從未現代過》(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1991)的重述。展覽題目指涉了不同模式的非參與:從拒絕參與一個循規蹈矩的藝術項目,到那些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參與傳統和那些在藝術領域內都無法進行的激進藝術實踐、更遑論公共參與的可能性。

在“後參與”這一標識之下,入選本屆雙年展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基於觀者自由判斷而産生的參與,無論是通過行動邀請,反思,批判還是沉思。這些當代或早期作品通過不同的媒介構成了展覽的內容,為參與性藝術和社會研究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可以被當代藝術實踐參照的框架。參展作品以生活日常、生活中未被注意的方面、看似普通的空間、結構、建築為參照,並以此為多樣的社會現實提供了美學形式。

本屆雙年展中還將呈現一個集檔案館、圖書館和裝置於一體的文獻中心。並通過組織豐富的公共項目形成一個圍繞雙年展主題的討論平臺。參與這些項目的人員包括了參展藝術家和其他受邀的講者和參與者。具體的演講時間,敬請關注OCAT深圳館微網志、微信和官方網站。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