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UCCA)于2014年4月26日至5月18日期間推出展覽“李明維:聲之綻”。藝術家李明維出生於台灣,在紐約工作和生活。他的行為裝置作品《聲之綻》中,受過傳統訓練的歌劇唱者在美術館裏隨機挑選一位參觀者,提出一個簡單問題:我能送你一個禮物嗎?如果參觀者接受,唱者就會請他入座,獻唱一首來自舒伯特《歌曲輯》的歌。
李明維是在照顧母親手術後康復期間構想出這件作品的。他和母親都熱愛古典音樂,他們發現聆聽舒伯特的《歌曲輯》(又名“藝術歌曲”,是一組鋼琴和人聲編曲合輯) 頗富慰藉。那時,死亡的威脅是即刻和真實的;而這些歌曲帶給他們短暫的寧靜,惟其轉瞬即逝而更美。 李明維的藝術創作以參與性的觀念裝置為核心形式,供陌生人間探索關於信任、親密關係和自我意識等課題,或供觀眾在對藝術家本人吃喝、睡眠、行走和對話的介入中探索上述內容。其作品項目通常是開放性的日常互動,因參與者而不斷發生形式轉換;觀眾的個人歷史在他所構造的主題框架中完成一系列體驗行為,賦予作品最終的全貌,旨在追問記憶與情感的公共性和私人性。
通過對機構空間的微妙介入,李明維推翻和違悖了人們固有意義上的對觀看和參與的期望。在之前的作品項目中,他曾讓博物館參觀者將其所獲得的鮮花送給一位途中偶遇的陌生人(《移動的花園》);或進入其特製的驛亭內用站、坐、跪三種姿勢給自己的親友寫信,由博物館在第二天幫忙寄出或供之後的參觀者閱讀(《魚雁計劃》);再或者,直接邀請一位觀眾與他本人在展廳空間內共睡一宿(《睡寢計劃》)。
李明維的多數作品均反映了移民和跨文化身份對情感、心理所造成的影響——無家可歸、孤立、失落,以及隨之而來的關於個人與世界之間的聯繫的更深層認知,如家庭、友善、親屬關係或記憶。青少年時期他曾6次在夏季被送往台灣的禪寺學習佛教,14歲又被送往舊金山的天主教本篤會高中就讀;其後,他在美國修完本科和研究生學業。李明維的作品體現了一種對當今世界變幻交融的靈敏度和適應性,代言了跨文化身分藝術家在全球意識下的創作實踐。
李明維通過對關係美學的獨特發揮,促使觀眾放棄自身置於極端情況時的犬儒和焦慮:痛苦回憶、失戀的經歷,或如《聲之綻》中共同體驗美的轉瞬即逝。他對公共空間的再定位或許具有顛覆性、卻並不顯得疏離,而是一種對於觀眾與公共機構間以及人際之間關係的憧憬與想像:一種更為友善、深思熟慮、不畏懼和掩飾脆弱的社會公共性。
《聲之綻》于2013年在南韓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首次露面,在UCCA的呈現將是該作品在中國的第一次展出,亦是其在世界範圍內的第二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