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建交慶祝年美術唱高調 西方大師頻頻“訪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22 09:34:10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觀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特展”上欣賞來自凡爾賽宮的《路易十四全身像》。該展作為慶祝中法建交50週年,由法國5座知名博物館聯袂在華推出。  

  這片亮麗的藝術風景背後,與之平行的則是近些年來國外美術大展在華夏大地上的爭相亮相。與國內博物館、美術館逢館慶必推大展相類似的是,許多國外美術大展在國內的落地,往往得益於我國與世界範圍內不同國家建交紀念年的背景,促成了“西方大師”在建交紀念年頻繁“訪華”的盛況。

  回顧近5年國內舉辦引進的國外大展,細細數來,大多都身處建交慶祝年的背景。2010年,正值我國與義大利建交40週年,一場名為“未來主義之路”的大展在中國美術館上演。作為義大利美術發展史上一個藝術流派,未來主義個性極為鮮明,來華展出作品的創作年代跨越百年,流派的發展脈絡與藝術特色清晰可見,一時間令人矚目。時隔兩年,中英建交40週年之際,“走向現代——英國美術300年展”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行。當時也是國內首次全面展現英國歷時300年的美術發展狀況。展覽既展示先鋒派畫作,又展示傳統繪畫作品;既囊括了主流藝術畫作,又囊括了反叛傳統的藝術作品。展覽也網羅不同的繪畫流派,從傳統的歷史和宗教主題,到肖像畫和風景畫,再到捕捉普通英國人日常生活片段的“藝術白話文”。

詹姆斯·桑特 沉思(該作品于2012年“走向現代——英國美術300年展”中在中華世紀壇展出)  

  去年,為慶祝中國與西班牙建交40週年,“從畢加索到巴塞羅——20世紀西班牙雕塑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畢加索、高迪、齊伊達、格利斯等一批西班牙美術大師一齊亮相,展覽展示了西班牙雕塑由早期先鋒派發展至今的過程,並通過單純的構思向三維圖形的轉變,特別強調了繪畫和雕塑的關係。雖然圖畫都是各自獨立的作品,但每一件雕塑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匯集了不同藝術家的靈感和風格。而今年,為慶祝中法建交50週年,“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特展”帶著拉·圖爾、弗拉戈納爾、雷諾阿、畢加索等“西方大師”攜手訪華,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而遠在上海展出的“莫奈特展”,與之南北呼應,可謂盛況空前。

  建交慶祝年,西方繪畫大師作品之所以“不約而同”來華,並非空穴來風。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強盛,文化作為重要的外交手段愈加重要與頻繁,同時,國內各大博物館、美術館與國外藝術機構間的交流也在增強,客觀上為引進西方美術代表流派和大師作品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前,過高的借展費往往會加重交流的負擔,從而使得國內美術館對之望而卻步。建交慶祝年的到來,客觀上為兩國政府層面的文化交流意願提供了契機,輔以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于財政方面的支援,更使得西方美術作品的“訪華”從夢境走進了現實。

  文化在融合中不斷發展,西方大師“訪華”對於促進中國美術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人們可以不走出國門,就看到國外大師們的精品力作,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許多現場觀看過國外大展的觀眾,都曾這樣描述看到“大師”真跡時的感受:看真跡和作品照片的感受完全不同,在真跡面前,你可以感受到藝術家當時創作作品時的意境。這對於提升自己的藝術欣賞水準,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説意義非凡。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於文化發展的不斷重視,一座座嶄新的美術館拔地而起,客觀上為國外“高規格”展覽的引進提供了硬體保證。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家影響力的日益增強,建交紀念年的出現為引進國外“高規格”展覽提供了機會和便利。人們越來越高的審美眼光和對先進文化的需求則是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注入了動力。一件件西方繪畫大師作品來到中國,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開放。與西方美術大師故鄉的建交慶祝年並非年年有,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留住這些大師呢?在未來,讓西方美術大師“訪華”常態化、規律化,更加值得我們期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