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梳理:重啟中國當代藝術”798索卡藝術中心展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21 18:12:2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式現場,左起:李燕玲、夏可君、張新建、甘學軍、洪淩、蕭富元

2014年4月19日,由夏可君策展的《梳理——重啟中國當代藝術》在北京798索卡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旨在梳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之脈絡。

林風眠 《仕女》 1960年代

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包括從早期的林風眠、吳冠中、趙無極到當代的劉丹、徐累等中國當代藝術史中的大師。他們的作品突破媒材,不僅有採用中國傳統的媒材——水墨,也有借鑒西方藝術的油畫技巧與觀念。雖然所用媒材各異,但是在思想上,藝術家們都是以東方傳統美學出發,以中體西用的美學價值作為自己藝術的追求目標,他們在當代的基礎上融合東西方藝術並探索出新的藝術語言,使他們的藝術具備了大時代中的當代審美價值。

朱德群,《發光的形式》,2006年,布面油畫

第一個階段,是留法的兩代人,他們主要出生於1910-1920年代,首先是出生於1900年的林風眠這位老師,他把立體派的造型與中國人物畫的線條結合,形成了自己簡約而富有韻態,透明而沉靜的仕女形象,而在風景畫上則以空寒而蕭瑟的意境取勝。隨後的趙無極則是把傳統山水畫的基本筆法,把勾皴點染的水墨技術融入到油畫的筆觸之中,以山水畫的氣感融入到西方色差的光感,走向了抽象抒情的風景,但依然保留了傳統的意象,並非純然抽象;與之同時的朱德群則是把西方明暗對比的強烈光感與山水畫中石塊生命化的生長性結合,讓抽象回到了自然性。如果作為林風眠學生的趙無極和朱德群一直在法國發展,並且以油畫的方式做出了卓越貢獻。而另外兩位弟子則有所不同,都主要以水墨為主,吳冠中回到了中國,把水墨的黑白對比與經過簡化後的南方白墻黛瓦的建築形式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油畫的色感,並且從南方千年枯藤的生命線上抽取出水墨線條的生動形式,也與波洛克旋轉眩暈的抽象線條展了對話;還有去往美國紐約發展的趙春翔,則以純然水墨的黑色色塊以及書寫性的筆觸融入生命的激情,結合幾何塊面和概念式的文化圖騰符號,在材質上則以水墨的滴灑和流淌,以及熒光色的華彩和宗教性而引人注目。當然還有去往美國的丁熊泉,以其單純歡愉的東方色彩,在馬蒂斯與常玉之間找到了自己鮮艷的線條和色塊造型,女性軀體有著仕女的柔婉以及西方的肉體性感,能夠如此沉迷於色彩的歡愉,而且色調如此富有東方韻味,這在中國藝術家中異常罕見的。

尚揚,《冊頁-22》,2012,布面綜合材料,79×183cm

第二個階段則以朱銘、劉國松與尚揚為代表,他們主要出生於1930-40年代。這幾位藝術家更為自覺回到東方的自然性,純然從自然性出發,結合製作性與自然性。劉國松早期對宣紙的撕裂製造出肌理觸感,對宇宙天空的現代想像,也是重建藝術與自然的感通關係,並且影響了整個中國大陸的現代水墨,是現代水墨的開啟者;尚揚《董其昌計劃》的巨幅作品則就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有著反省,以皴裂、照片拼貼,以及石塊的抽象簡化等等方式,促使我們反省自然的破壞,而在《冊頁》等小幅作品上讓米氏雲煙則以新的跡象再次來臨,畫面上時間的包漿感讓山水畫的文化記憶得以余留,是意念的感懷和山水古意的重臨。而朱銘的雕塑作品則以其太極系列,把中國的功夫所內涵的身體感,在簡化形體與突出精神內涵中,讓人觸感到石頭的身體氣息,是典型的東方雕塑。

劉國松 《太空系列-日之運作》 2014 彩墨紙本

第三個階段則以徐冰與蔡國強,劉丹和徐累為代表,這些藝術家主要出生在1950年代,這個階段的藝術特點是更為強調西方藝術的觀念性,除了出生於1960年代的徐累,其他幾位主要生活在美國,並都在國外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徐冰的《天書》和《中英文書法》,是把漢字做成假字,以多餘無用的中國智慧讓漢字超越文化的釋讀,走向純然的形式,帶來了解構式的震驚,而《中英文書法》則超越了東西方文化的局限,讓漢字在書寫中生成為英語,讓自身與他者的現代性主題得到了最佳的藝術體現,並且還余留了書寫的儀式性。而蔡國強則是挖掘傳統的技術發明,以炸藥的瞬間偶發性爆破在紙上留下痕跡,拓展了水墨的質感,不僅僅是水性,還有火性,很好地結合了觀念性與製作的偶發性。另外兩位藝術家,則更為回到古典,卻把古典帶往現代的感受之中,劉丹的水墨作品把西方的古典雕像、北宋的山水畫以及視覺上的日常錯置,以其嚴謹的構造與細膩的筆法,把繪畫重新帶入到經典的地位,保留了東方山水的自然質地,試圖重新呈現中國藝術的永恒性,這是未來中國藝術的一個根本方向。而徐累則虛化了工筆,把自然的月亮與象徵夢境的馬並置,帶來視覺的朦朧,有著夢幻一般的詩意。

洪淩 《驕雪》 2014 布面油畫 250×450cm

而尤為需要重點討論的是出生於1950年代畫家——洪淩的作品,作為北方藝術家卻自覺回到了南方自然的懷抱,與黃山二十年的深度交流,全方位把山水畫的感知模式與思維方式與西方風景畫的色彩結合,尤其是對雪景圖的反覆表現之中,徹底復活了傳統空寒與荒寒的意境,拓展了趙無極的精神意境,比之前的抽象抒情更為徹底地回到了自然性,達到了心靈與自然的默契。

徐冰 《讀風景》 2007 水墨、尼泊爾紙 82×300cm

通過這三階段以及三代人的基本考察,我們看到了這些藝術家都是從傳統的各個方面出發,來試圖與西方的現代性藝術對話,形成個體的語言風格,同時試圖復興中國藝術的永恒性,中國式繪畫藝術的任務就在於:在趙無極之後,如何更為徹底與豐富地重建自然精神與現代生活的關係,融合山水畫與風景畫,這就有必要重新激活自然造化、自然生化與自然活化的中國藝術精神,這將勢必重啟一個新的未來中國藝術。

此展將持續至2014年6月7日。

蔡國強 胎動 56x70cm

徐累 《靈山》 絹本 90×149cm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