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倫敦1800年圖集:逼真呈現清朝中國市井百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23 14:22:27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1800年,由喬治•梅森(George HenryMason)編著的《The costume of China / 中國服飾》在倫敦出版,全書共呈現了60幅精美的彩色插圖,並配以英文和法文兩種文字,雖然以服飾作為主題,但這些畫作實際是描繪清朝時各色人等的一幅社會風情畫。插圖內容從官員貴婦,到販夫走卒,無所不包。繪畫風格採用了西方繪畫的透視、明暗、投影等技法,又融入中國的白描手法,別有一種獨特的東方韻味。

喬治·梅森是英軍第102團上校,他所在的102團在1790年被送往中國,在中國期間,他委託當時中國廣東當地畫家蒲呱畫了一系列中國風俗人物水彩畫,描繪各行各業不同的著裝和人物形態等,蒲呱畫出來之後,梅森再給每幅畫面寫一個簡短的描述,這樣就可以把這些畫更好的介紹給他的歐洲朋友,這些作品後來被他帶回了英國,並在1800年出版,梅森在序言中稱,他收藏的這些畫作原本只是私人的喜好,並沒有打算公之於眾,但經不住一幫朋友的慫恿,終於還是將其刊印出版了。在成書上,每幅插圖都標有“Pu Qua, Canton”的字樣。“Pu Qua”即為“蒲呱”,意即來自廣東的“蒲呱”所繪製。

呱(Qua)是18—19世紀廣州畫家的名號,來自葡萄牙語詞Quadro,用於當時畫店的通謂,林呱、福呱、庭呱、浩呱、新呱、周呱、通呱等等,蒲呱應是其中之一,這些呱字輩都是歷史中留名的洋畫高手,當時的歐洲人如果看到商鋪門前的呱(Qua)字招牌,就知道此店裏是做洋畫生意。西方寫實繪畫當時就是經由這批畫師之手傳入中國民間。他們又通過西方繪畫的技藝畫中國市井百態,風物人情,並且把這些作品銷往歐洲。

據藝術史學者呂澎介紹:“過去一談到‘西畫東漸’就提郎世寧,而外銷畫才是中國民間最早接受西方寫實繪畫的途徑。”“宮廷的畫師有文藝復興以來的技術,但是問題在於他們更多地受皇帝的要求而改動風格和技法,以至於比較傾向於平面化的中國繪畫。而廣東沿海地區自發的繪畫形式總的説來是向歐洲學習的,因為主動性全在買主手上。它更加是隨著歐洲的趣味去的,同時中國人的眼光、手藝又導致畫面呈現出很多中國風格。”

這些畫得以在歐洲流行,是因為當時的歐洲流行“中國風”,東方風情畫是當時的搶手貨,現在在歐洲的很多博物館中,還藏有這些當年來自中國的外銷畫。在歐洲市面上,該書的首版本已寥若晨星,這部珍貴的圖書目前在國圖藏有2部;上圖藏的是1806年版;在美國的紐約公共圖書館、耶魯和牛津大學圖書館也都有收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