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工·在當代"在京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20 09:57:5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12月18日下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中國工筆畫學會共同主辦的“工·在當代——2013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拉開帷幕。中國工筆畫大展是由中國工筆畫學會創立的全國性大展,通過每三年舉辦一屆的方式來反映中國工筆畫最新的發展成果,是工筆畫領域內規模最大學術性展覽。策展委員會將本屆大展主題定為“工·在當代”,意為關注在當代全球文化和中國文化生態中,工筆畫藝術和其所代表的文化力量的存在與價值,所以本屆大展不僅呈現了在過去三年中工筆畫創作的豐富多元面貌,也對今後工筆畫的發展方向具有啟發意義。

本屆大展使用了中國美術館一層的全部展廳,共呈現了146位藝術家的近400件作品,其中的大部分作品為參展藝術家們2013年的工筆新作。展覽囊括了當前最為活躍、在工筆畫各個領域最有創新意識的老、中、青三輩藝術家參展,其中包括18位特邀藝術家、60位學術提名藝術家和68位社會徵集入選藝術家。展出的作品則涵蓋水墨、彩墨、綜合材料、繪畫裝置等多種媒材,充分展示出當代中國工筆畫多元的發展路徑和豐富的探索實踐。

特邀藝術家部分由工筆畫界的學術帶頭人組成,共展出了21位當代著名工筆畫家的作品,其中即有林凡、馮大中等山水花鳥畫家的代表新作,還有何家英、孫志鈞等人物畫家的精品力作。步入一號展廳,迎面看到的是林凡2013年的大幅新作《家》,畫家在作品中描繪了一隻白鶴在靜謐的蘆葦叢中守家的溫馨一幕。為了讓展覽的代表性更加豐富,本屆展覽首次邀請了台灣及海外藝術家參與,他們的作品也在這部分呈現。其中包括台灣藝術家袁旃和旅美藝術家李華弌的作品,袁旃的《鑒》根植于傳統民間藝術,同時具有卡通畫般的亮麗彩色,而旅美華人藝術家李華弌的《此山中》則帶給大家復古濃厚的山水意境。觀眾可從這部分作品中看到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工筆畫不斷生發新意,走向多元發展,最後形成了不同地域、流派乃至個人特質的演變歷程。

學術提名藝術家部分是大展最重要的板塊。策展委員會在挑選參展藝術家方面堅持以學術標準來選擇在工筆畫上真正有學術性、探索性的藝術家參加展覽。這部分展示了工筆畫豐富的面貌,其中包括江宏偉的《春光》、喻慧的《風聲鶴唳》等對傳統題材和圖示進行轉化創作的學院派畫家作品,也有劉金貴的《祖國的花朵》、王冠軍的《錦瑟年華》等以當代社會景觀為描繪對象的人物畫作品;還有徐累的《氣與骨》系列、張見的《藍色假期》等以中西融合為導向同時追蹤中國藝術傳統哲思的作品;此外,該部分還展示了姜吉安、杭春暉、曾健勇、彭薇、涂少輝、郝量、肖旭等藝術家為積極探索工筆畫的新邊界的創新之作。

社會徵集入選藝術家部分則是委員會為了避免遺珠之憾特地向社會公開徵集作品,這部分由入選徵集作品組成。徵稿工作啟動時,立刻在各大藝術專業院校和各地活躍的中青年藝術家之間引起熱烈反響。經過五個月的時間,委員會收到了報名藝術家提交的作品圖片6000余張,經過專家組的兩次評審,終選出了66件工筆畫作為入選作品參加大展。這部分作品在風格上呈現出多元化的創作面貌,其中的個別作品具有較強的學術探索性,顯示了工筆畫界源源不斷的新鮮力量。

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馮大中在新聞會上表示,本次大展無論是在展覽的組織形式或是學術研討方面,處處都體現了一種“工”的方式,從籌備到展出,每一個步驟都是精益求精、力爭達到完美。選擇“工·在當代”為主題不僅表達了對工筆畫歷史地位與現狀的深切關注,也體現了本屆大展細緻縝密的籌備方式,更包含了對社會文化産生影響的期待。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作為大展策劃委員會主任強調,本屆大展可以刷新大家對工筆畫以往的習慣認知,希望展覽能發掘並推廣以“工”為主題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面對當今的文化語境,本次工筆畫大展在策劃上提出了兩個命題:一是工筆畫如何站在當代,從而在創作上形成學術的精進;二是如何將工筆畫的“工”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提練出來,引導社會通過理解“工”的精神,反撥粗糙,品鑒精雅,帶給人們別樣的體驗,通過打開新的文化可能性來提升整個社會在審美層面上的品質,這是工筆畫可以體現的社會價值所在。此外,工筆畫藝術及其所滲透的文化情懷也能夠在進行國際藝術交流中跟西方其他文化藝術對話,發揚中國藝術在當代的獨特精神價值。

“工·在當代——2013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將從2013年12月18日展至2013年12月26日結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