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涌動》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通道畫廊展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8 09:44:15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2013年11月4日至11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本科三工作室創作課彙報展《涌動》在中央美院雕塑係通道畫廊展出。展覽展示了第三雕塑工作室童昆鳥、于濤、劉書言、彭雲、沈至誠、楊牧石6位學生10多件作品。雖然通道畫廊並不大,也算不上是一個敞亮的展廳,但對於活躍的年輕學子來説,無疑是一個展示創作、彙報交流的極佳場所。此次群展是雕塑係姜傑教授創作課的成果展示,導師姜傑給予學生很大的創作空間,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在短短四週內,從制定方案到作品製作,再到最終佈置展示出來,均由姜傑老師帶著6位學生完成。

于濤的《有蛋破了》,採用了泥、頭髮和針作為創作材料。于濤認為毛髮和針都給人一種不安感,雖然姜老師認為毛髮和針放在一起會不純粹,然而對於較為關注自己內心世界的于濤來説,這就是他所想要表達的。表面看起來,于濤的作品量不大,但是那些泥塑的“蛋”,他做了很多的嘗試,也想過很多的方案,比如説這些“蛋”在經過長時間的燒制後能完好,在一些技術手段下還可以發出各種光芒,但由於時間的緣故這一效果並未呈現。

童昆鳥共展出了《我很好》、《下降的心》、《撞雞》和《通緝令》四件作品,這些作品都運用了較為複雜的電動機械原理,可以看出童昆鳥對機械的著迷。《我很好》由玩具雞、擴音器和長長的管道構成,裏面播放著“你好嗎”,作品名《我很好》很好地回應了裏面的聲音。《下降的心》是通過電子機械讓綁在上面的紅色桃心氣球上下伸縮,在下端等待紅氣球下來的還有一根長針。《撞雞》同樣是運用機械原理讓一根長長的“鐵針”不斷去刺痛玩具雞,玩具雞隨著“刺痛”發出陣陣慘叫,現場觀眾在刺激的哀鳴聲裏心也被揪起來,這件作品能引發人們的無限深思。而《通緝令》則是因為一位同學送他的玩具雞意外被搶而展開的“通緝”。藝術和生活在童昆鳥身上似乎並沒有什麼區別。

劉書言展出的三件作品《潮》、《涌》和《經》,運用了絲綢、棉布、鏡子和車座進行創作。雖然是女生,但她並沒有一雙巧手,縫製這些布具讓她遭受了不少罪,縫合不了的地方,她就只能用萬能膠來實現。其中作品《潮》,由棉布和絲綢縫合而成的各種人體器官,如乳房和生殖器,由一條黑線連接著,這些人體器官在鏡子面前孤芳自賞;作品《涌》的車座也連著這人體私密部位。這些作品反映出劉書言十分關注人體內部的私密,尤其是女性的私密。

沈至誠的《7點13秒》主要由齒輪、木頭組成,另外還有兩張與作品有關的油畫。之所以取名為《7點13秒》,是因為13和7對於沈至誠來説是個很不尋常的數字,13與他有一連串的因緣,而7是聖經中出現最多的數字,代表完美、完全的數字。可以看出,創作這件作品與他個人經驗有關,他把潛意識的畫面刻意戲劇化、荒誕化,並把異常的,虛幻的場景組合在畫面和雕塑中,都凝固在7點13秒這個時間裏。油畫上的人物和木雕人正是沈至誠自己,凝固的時間裏,他的頭在轉,雙手張開……沈至誠在作品中透露出他的思考和無奈。 在《自然》這件作品中,彭雲用泡沫板搭建了一個空間,她把三十個改造版錄音機芯(採集錄製了各種日常生活噪音)放進裏面同時播放。顯然在她心裏,聲音是一種有魔力的物質,聲音填充著空間,沒人能逃避它。越來越多的聲音被用做各種信號和指示工具……我們忙碌于其中也在其中麻木。彭雲用簡單的錄音工具紀錄聲音,試圖讓它們互相對話,混合的聲音似乎像叢林鳥叫的聲音,有些模糊混雜又耐人尋味。

楊牧石《延》是以木頭和墨為創作材料,呈現出似有非有的黑色神秘又富有想像力的意境。這些學生的作品大多從個體的感受出發,雖然還很青澀,但這是他們在較短時間內創作出來的較為完整又有趣的作品,其作品好壞已不再是我們的關注重點,他們的創作熱情和真誠正感染著前來看展的觀眾。正如他們的老師姜傑在展覽前言所説:每一個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在短暫的時間緊張地工作著,因為喜愛變得投入,他們每一個人都非常努力,他們的工作狀態,令人興奮。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