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關廣志 關乃平 翟欣建 翟博四人展于央美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8 10:59:16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2013年9月23日下午2時,由中央美術學院、日本東洋美術學校共同主辦、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共同承辦的《古橋遺風——關廣志、關乃平、翟欣建、翟博四人展》于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展廳開幕。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徐仲偶,中央美院附中老校友張為之、校長馬剛,中國美術學院任道斌教授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橋梁可以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交流,同時,也促進了各地人民的融合與友誼。橋梁的建造包含了文化、歷史、建築、藝術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富有極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此次展覽即是四位藝術家“聚焦”,用各自的藝術手法對古橋進行描繪,藉以緣情言志。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徐仲偶在前言中寫到:“ 《古橋遺風》所展示的作品,均是作者對古代橋梁的描繪,藉以緣情言志,情是人心、人性、人情之總和,志是對自然、社會、現實之態度。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崇尚天時、地利、人合的“天人合一”理念,人的行為規範只有符合自然萬物之道,人才能萬事亨通,社會才能平安祥和。”

如果幾位藝術家都面對著同一個“題材”(subject or motif)——橋,他們也因此聚到一起,這或許順理成章。進而會有明眼、會心的道友從中品出某種共同的“主題”(content or theme),甚至竟然就把橋看作“主題”,於是這幾位藝術家就不得不聚到一起了,這幾乎可定為鐵案。逸才、高士匯聚亭閣,笑傲林泉,共賞清風朗月,咏物言志,這是中國文人的藝術傳統,由此而産生的名句佳作斷然不可否認。然而,還是會有悉心的觀者發難:橋雖可以通溝澗,跨江河,卻如何把四位風格迥異的三代藝術家聚到一起?我們不可忽視發難者的挑剔,或許他們正在觸及丹青大義。

的確,關廣志、關乃平、翟欣建和翟博這四位藝術家關注于視覺“語言”的四個不同的層面。關廣志的作品中的樹影水波間洋溢著水彩魅力的純粹,流露著水彩本體的“質感”和“音色”;翟欣建的油畫作品在不同質感和空間的橋山水天中尋求著尺度的平衡;而關乃平的水墨作品筆墨與塑造、空間與抒情渾然一體,筆豐意足;翟博的作品在古橋歲月和匆匆行人中精心提煉、組織題材,一副錦繡心腸。如果從語言或符號的角度講,關廣志關注“音素”(pheme),翟欣建重視韻律,關乃平長于話語,翟博專注于“義素”(seme)。關廣志和翟欣建重表達,關乃平和翟博重內容。

但是,這四位藝術家卻有著深層的共性,那就是,無論他們癡心於表達,還是專注于內容,他們都探索語言的形式——表達的形式(expression-form)和內容的形式(content-form),而不是實體。因為他們在探索語言;語言的本質是形式而不是實體。他們都把圍繞的橋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和那一縷縷人文的氣息分割成自己眼中的基本元素,再把它們匠心獨運地重新整合起來。雖然我們在這裡有意無意地在回避格雷馬斯(Greimas)的符號矩陣戲法(the interaction of semiotic constrains),但我們卻無法回避這四位藝術家關於“意義”的合奏。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