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微信5.0時代:大道至簡與虛擬藝術史的預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0-21 11:57:49 | 文章來源: 《畫廊》

科技改變一切。當網際網路已經融入生活成為我們身體一部分的時候,“蘋果”教父喬布斯為半智慧化的身體又鑄就了一隻強有力的手臂。2010年,喬布斯就充滿預見性地提出了“後PC時代”即“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隨後智慧手機技術地不斷革新引爆了移動網際網路盛世大幕的開啟。從2000年到2012年,曾經顯赫一時的微軟公司在風雲變幻的浪潮中透露出了廉頗老矣的倦容,或説大勢已去,或説碌碌無為。微軟市值12年之內從5100億美元一路下跌至2490億美元,險為蘋果公司的二分之一。資本的轉移昭示出尖端的無形力量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指引,猶如上帝之手,永遠籠罩著他垂愛的前沿。

從餐飲到金融,從媒體到快消品,微信行銷的實戰成功案例舉不勝舉,在生活之內,無所不侵。微信創造出了公眾平臺,一個通用的入口,一個簡陋的交互空間,引申出人際交流、人機交互的無限可能。相比之下,藝術是一件多麼微不足道的事情。科技醉臥沙場,藝術對鏡貼花黃,一對生來便無暇顧及彼此的同胞兄弟。然而,當我的朋友圈裏日復一日地出現被冠以“2013成都單年展”的藝術家作品和圖文並茂的資訊內容並且被圈內朋友大力轉發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一種新的視野,誕生了。

“成都單年展”的組委會成員很簡單,發起人是藝術家陳鏹,學術主持(在這裡叫“特邀學術亂侃”)張羽。對於“成都單年展”的誕生,發起人(策展人)的解釋如下:網上看了有朋友發成都雙年展的作品,我連展覽在哪都不曉得;有朋友呼大家一起去看,連要不要票收不收錢都不曉得。網上看到的展覽圖片,作品和成都沒有什麼關係,當然歷屆(雙年展)都是這樣,到處的雙年展都是這樣,和網友聊起此事,大家笑笑。 “2013原本就是是個單數年我們的展覽作品和這個城市息息相關我們展覽很大,大到填滿網路能到達的每個死角我們的展覽很小,小到頭上無一匹磚瓦!我們就只在這裡(微信)展出!沒有閉館時間,沒有休息日,沒有門票,白看!你的圍觀、賜讚、轉發,我們都感謝!參展藝術家:XXX X X XXX XXX”

顯而易見,這個“單年展”的初衷是對於傳統展覽機制的反叛,在特定的時代立場中盡顯先鋒姿態。作為集線器,微信所承擔的是資訊流轉的載體功能。“成都單年展”的內容,通過RSS訂閱(即:聚合內容,一種描述和同步網站內容的格式),以分享連接的方式由發起人傳播至朋友圈,再由對此內容感興趣的圍觀者閱讀或轉發,以此達到移動終端看展覽的目的。展覽內容在編輯過程中逐一選擇參展藝術家作品圖片和學術調侃的文字組合而成,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某個展覽電子版的畫冊系列,以供相關藝術人士及藝術愛好者傳播閱讀。微信以其“深社交”、“精傳播”、“強關係”(盛世瑞智國際文化傳媒集團總裁趙黎語)的自身特性可以做到深度資訊的精準推送。有別於微網志即時新聞熱點的社會性擴散,微信的朋友圈自動具備了過濾受眾的功能,有效資訊可以最大限度的在專業和非專業人士之中得到傳播。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在微信的平臺上策劃並推送展覽的方式是對於傳統形式的反叛,正如其締造者騰訊集團總裁馬化騰所言:“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2013成都單年展”讓我感受到一種學術獨立的新鮮感和虛擬觀展體驗的同時,更加預示著藝術史在數字化時代的另一種可能——一個以移動終端為媒介的創作、策展、展示和收藏的虛擬藝術史系統在未來誕生的可能。

據我所知,成都青年藝術家魏來從2013年初開始了以Graphite:適用於Ipad的鉛筆繪圖工具進行繪畫創作,而其作品的發表途徑為網路。這是不需要實體出場的藝術創作,同樣需要訓練和技術以及創造力,最終與其他繪畫媒介殊途同歸:形成視覺上的審美作用力。與油畫的發展史依託于繪畫材料的改進與完善一樣,虛擬繪畫的發展需要軟體技術的支援,現在方興未艾,配合著人類虛擬生活的進程,不代表這不可能是另一部藝術史的開端。如果真的需要一個空間來展示這些繪畫作品,那麼它們不應該被噴繪在任何的平面材質上。列印是對於虛擬繪畫的概念扭曲。用數字技術投放在美術館的墻面上是頗為可行的,只要設備配置足夠優越,能夠精準地還原文件。

那麼,我們還需要實體存在的藝術品嗎?要知道人類的虛擬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發端,並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或者説在人類相當長的一段進化過程中,虛擬還不可能完全取代現實。也許,有一天,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將自己置身於任何的風景和國度中,享受自己最喜愛的季節,像所有科幻小説所描寫的生活那樣,一個按鈕就是一切的時候,實體藝術品要麼消亡,要麼成為文物,或者極度的奢侈。如果是這樣,那些記錄實體藝術的藝術史,那些被我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和名字:溫克爾曼、沃爾夫林、貢布裏希、丹托、瓦薩裏;梵谷、畢加索、安迪·沃霍爾、達明·赫斯特、呂澎、張曉剛……將統統一併,成就一部供文明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所參閱的史前史。

至於收藏,既然概念藝術橫空出世的時候誕生出了《一把和三把椅子》(約瑟夫·庫蘇斯),在前無古人的經驗下最終該作品被拆分成了三個部分(圖片、檔案、雕塑)由美術館不同的部門保管,那麼我們也應該相信,有朝一日,以移動終端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在被納入美術館收藏系統的時候,只需在終端上簽上自己的名字,Iphone、Ipad、Itouch,統統入庫歸檔。屆時,美術館的大部分開銷,將從傳統的、實體作品的運輸和保險上轉移至如何應對資料損毀、駭客入侵、版權流失等一系列網路問題。當然,這也不知道是哪個N.0時代的後話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