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筆墨清流不離不棄——勞偉的書畫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20 16:32:1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 邵大箴

勞偉先生在他的《初月集——菊翁勞偉書畫集》後記中寫道:“曾幾何時,歲月流逝在茫茫幽谷之中。我一病二十年,風華隱約一線天,人生溪流黯然失聲,使人看不到也聽不到,這生命之溪還在流淌嗎?是的,還在流淌——這就是與生俱來伴我而行,不離不棄的筆墨清流之氣韻!” 這裡,勞偉以悲欣交集來形容自己邁過生死之坎,用不離不棄的筆墨清流之氣韻概括了自己的藝術探索歷程。

勞偉的祖籍在物華天寶、水土豐沃的浙江余姚。1938年上海淪陷,勞偉的父親離開當時上海兒童書局出版社來到昆明工作。1943年,勞偉出生於昆明。5歲時,父親就給他講述王羲之父子寫字的故事,這是在他心中播下最初筆墨點線的種子。隨之在父親的指導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啟蒙教育,臨帖數十載,苦練勤學,長期潛心研磨于書聖名跡法帖,掌握了嫺熟的技法,具備了深厚的功力。他的書法以秦漢、魏晉經典為根基,吸收唐宋諸家精要,工隸、草、楷、行等體均能,著力於草書、行書。草書作品筆意奔放,體勢連綿,結體生動,線條蒼勁奔放,骨力洞達。他的行書造詣尤高,作品筆力勁健而放縱,開闔有度,氣勢雄渾豪壯,如行雲流水。勞偉運筆多以圓筆為主,自然靈動,頗得金石韻味,點畫的張力和律動剛柔相濟,頓挫分明,雍容大雅,形成了他獨特的工穩遒勁而又舒展豪放的風格。對於勞偉來説,傳統是根基,創新是目標。他説:“只有把老祖宗學好,才有傾訴的能力。”同時只有創新才是書法藝術的生命之本,才能體現出“古質今妍”的風貌。勞偉多年研習和歷練,即使在病痛中也用書法伴隨,他深信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漢字,而中國藝術的精髓是書法。他的草書長卷《香如故》、《醉翁亭記》、章草《步出夏門行》和行書長卷《桃花源記》、《岳陽樓記》,既灑脫俊麗,又莊重華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蘇東坡的《前赤壁賦》長卷,恰如古人所雲:“感悟起於心,運筆起于手”,而“心中具千古之思,腕下呈萬里之勢”。

勞偉的繪畫從《芥子園畫譜》入手,以研習宋元山水為基礎,筆墨簡約,形象清奇,追求畫中有詩的意境。他的畫既有一種古拙質樸的品質,又有溫韻典雅的風範,筆墨趣味與藝術表現力相得益彰,筆端揮灑出來的是主觀情感的抒發。勞偉亦遊心於明清大家的經典畫作,胸中逸氣都化作點線的圓潤、明凈、和諧、秀雅或蒼厚。明清文人藝術家以書入畫,正如傅抱石先生所説的包含著深蘊的“文”、“人”、“畫”性質,也就是“文”學的修養,高尚的“人”格,“畫”家的技巧。勞偉在日積月累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既激情四溢,又不浮不躁的鮮明個性和蒼勁沉著、縱橫跌宕的藝術特色。同時也踐行著陳衡恪先生對於文人畫精髓的概括: 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即人品與畫品的統一,人格與畫格的統一。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