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妙于陳馨—于非闇、陳之佛精品展于北京畫院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30 10:00:2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美術家協會、南京博物院、北京畫院聯合主辦的“妙于陳馨——于非闇、陳之佛精品展”于2013年7月25日上午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隆重開幕。作為北京畫院今年重點策劃的“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專題之一,此次展覽集中呈現北京畫院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于非闇、陳之佛兩位工筆花鳥畫大家的精品力作70幅,並持續到9月2日。展覽共分為“與古為徒”、“我師造化”、“詩情畫意”三個專題,力圖從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寫生與師法自然、個人涵養與風格創造等角度揭示中國畫內在衍變發展的普遍規律。

于非闇和陳之佛兩位先生用自己一生的藝術實踐很好地完成了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傳統繼承與開拓創新,用自己的藝術創作改變了工筆花鳥畫長期衰微的局面,為二十世紀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復興與時代轉型做出了巨大貢獻。兩位先生一南一北,在中國畫壇有“南陳北于”之譽,然而兩位先生在生前相互間並沒有過交流。今天南京博物院與北京畫院同心協力,將各自珍藏的藝術精品在首都北京同臺呈現,堪稱當今中國畫壇一大盛事。

雙星麗空 依然故我

于非闇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身上繼承了舊都特有的文化涵養,京味十足。中年後於非闇開始專攻工筆花鳥畫,從明代的陳老蓮入手,上溯五代、宋元,特別是對於宋徽宗的繪畫與書法情有獨鍾。在此基礎上,于非闇還非常看重花鳥畫的寫生傳統,經常觀察分析和比較花木魚蟲的外在形態和精神面貌,另外還從緙絲和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最終形成了富麗堂皇、雍容大氣的“于派”花鳥新風。 陳之佛出生於浙江余姚,早年留學日本專攻圖案設計,歸國後在多所美術院校從事工藝設計與教學工作。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才開始專攻工筆花鳥畫。從此開始大量的觀察、寫生、讀畫、臨畫,尋找、探索工筆花鳥畫技法及藝術規律,研究、借鑒、吸收古今中外文化藝術中的營養,將西方繪畫的元素和圖案設計的理念融入到花鳥畫創作中,從而形成了典雅清新、疏淡靈性的藝術風格。

此次展覽將集中匯聚兩位工筆畫大師各個時期的代表性畫作,將兩位先生清晰的藝術脈絡和風格完美的呈現。如陳之佛晚年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獻禮的工筆花鳥畫巨制《松齡鶴壽》,畫面中共繪十隻丹頂鶴一字排滿,象徵新中國一路走來的十年,背景中是壽歷千年的青松,象徵著歷經磨難的新中國正在煥發新的青春,一片繁榮景象;又喻祖國萬古長青,飽含向祖國祝壽之意。又如于非闇取“春天之花,伏天之葉,秋後之老幹”精心繪製的《牡丹雙鴿》,以花中之王比喻富貴,以鴿子象徵和平,整幅作品充滿富貴、安康、祥和之意。

與古為徒 同修殊相

于非闇和陳之佛兩位先生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開始工筆花鳥畫的研究工作,兩人在學習和創作中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對於寫生的認識,于非闇先生的常用印“我師造化”直接道出了自己的態度,從學畫的啟蒙階段一直到年近七旬,數十年來一直堅持對描寫實物的寫生。陳之佛對花鳥寫生的態度主要體現在其所總結的工筆花鳥四字訣上,即“觀、寫、摹、讀”。其中,“觀”主要是要求深入生活、觀察自然、欣賞優秀作品;寫是寫生、練習技巧、掌握形象、蒐集素材。

更為重要的是兩位工筆花鳥畫大家對於學習傳統的認識。在學畫之初于、陳都講求繼承傳統,與古為徒。于非闇延承傳統,臨摹了大量古人原作;而陳之佛先取徐黃二家之長,進而追循宋代院體。于、陳兩位先生對於學習傳統的態度上可謂殊途同歸。兩位大師師古而不泥古,精研古法的目的在於將現代情感與古代意韻的完美結合,從而創造出工筆花鳥畫的時代精神。也正是因為這種創新理念,再加上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地域文化底蘊,于非闇、陳之佛各自在南、北方創造出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于非闇、陳之佛的藝術創作給沉寂已久的工筆畫壇中注入新的時代氣息,兩種不同畫風的花鳥畫高峰屹立於南北大大充實、豐富了中國畫藝術的寶庫,不但為今天中國畫創作提供了經典的範本和啟示,更是為首都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場雅俗共賞的視覺盛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