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國家美術收藏——艱辛大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23 10:32:18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收藏是美術館的立館之本,研究使收藏得到深化和拓展,公眾渴望文化共用……這一切,在中國美術館為迎接館慶而舉辦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50週年藏品大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建館50週年之際,舉辦一個勾勒中國現代美術發展之路的展覽,一方面凸顯了中國美術館目前收藏和研究的方向:建構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序列並通往未來,同時,50年的國家收藏和展出的大量文獻,也見證了中國美術與時代同行、中國的美術館事業與時代同行且並非一帆風順的成長之路。

收藏:徵集與捐贈同步

此次藏品大展有著厚重而充實的序言在中國美術館的主展廳中,37米長的紅色弧形展墻上,密密麻麻地書寫著50年來的重要捐贈者、“20世紀國家美術收藏和捐贈獎勵專項計劃”捐贈者,以及50年來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數百個重要展覽。近11萬件藏品、4000多場展覽,這是中國美術館50年的積累和奉獻。大展結束前夕,中國美術館還獲贈宋步雲、孫宗慰、陳煙橋3位名家的81件作品,不但為此次展覽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為國家收藏應“內外兼修”的理念做了一次注解注重收藏並研究之、展示之,藏品才能活起來,典藏才能源頭活水不斷。

徵集與捐贈,是國內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主要入藏方式,這其中,有主動的、被動的,有無償的、有償的,有計劃性的、臨時性的,這類並行的方式,一直體現在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工作之中,並且幾乎是同步展開的。

據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介紹,中國美術館在1961年建成交付使用之前便成立了包括劉峴、江豐、米谷、鄭野夫等人在內的“收購小組”。不久,中國美術館的第一批徵集品進入臨時庫房,其中有石魯、林風眠、傅抱石等人的中國畫各6幅及若干幅版畫作品。同時,籌建中的中國美術館備受各界關注,美術名家、專家學者以及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地向國家捐贈美術作品。最早的捐贈也是在1961年嶺南畫派“三傑”之一陳樹人的夫人居若文女士捐贈了116件陳樹人作品,其中包括花鳥畫精品及難得一見的山水畫和人物畫。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國美術館1963年正式開館之前,便已擁有了近5000件藏品。

此後的幾十年,在美術作品的藏品選擇上,中國美術館一直享有最高待遇。因此,雖然近些年全國範圍內收藏機構的競爭加劇,中國美術館的藏品積累仍然是最充實的,其中許多歷史時期的重要代表作尤有分量。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常規收藏大到全國美展、小到藝術家個展中,對獲獎作品、優秀作品的選擇性收藏。重要藏品來源還有美術家、收藏家與家屬的無私捐贈,更少不了國家的支援:2004年,文化部、財政部啟動“20世紀國家美術收藏和捐贈獎勵專項計劃”,至今已完成60 余項捐贈和收藏項目,20世紀以來一些重要藝術家的作品與藏品,批量入藏中國美術館,大大豐富了國家美術收藏。

收藏工作受到如此重視,也得到了社會廣泛的支援,中國美術館的收藏連同中國美術館本身的建設,50年來卻常常還是在各種困境中推進的。在中國美術館設計者戴念慈當年的設計藍圖中,美術館除了主樓之外還有畫庫、陳列館、放映廳等,但受當時國家經濟實力的限制,僅僅建了主樓。畫庫缺失,庫房分散、條件差,在此後的30餘年間,是中國美術館人的心病。

1998年畫庫的建成、2003年完工的改造工程,讓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展覽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收藏不僅是保管。雖然中國美術館一直秉持著高入藏標準,藏品的研究工作卻相對滯後。美術家熱情高漲地主動捐贈之後,藏品往往石沉大海。美術館專設的學術部,其主要工作也常常是為各類臨時展覽服務的。再加上展廳面積限制等因素,絕大多數藏品,在入藏後便難得露面。因此,中國美術館不時面臨“只藏不展”、藏品入藏便“打入冷宮”的責難。公立美術館的收藏是國家收藏。除了美術館本身需要完善機制、充實力量,國家在各項稅收、收藏經費和研究經費等方面,應該給予充分支援。美術館不能成為展覽的物流中心和會展中心。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