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博物館趨勢觀察2013:回到未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21 10:38:28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萬物相聯——互聯時代的藏品與空間互動性

“物聯網”是指將物體、空間與數字資訊緊密相連的網路。數據本身已不再能滿足公眾需求,而“物聯網”能通過感應器、發射機等設備將物品與網路相連,實現資訊交流並觸發相應操作。據專家預測,截至2020年,將有1000億台設備實現互聯,每個設備對應一個單獨的數字身份或IP地址。其中,M2M(Machine to Machine,機器對機器)通訊方式將佔據主導地位,定位技術和NFC(近距離通訊技術)也讓M2M功能更加強大,其中,智慧手機、腕帶、外科植入物等機器將被人類隨身攜帶。感應器可採集的數據無所不包,如溫度、方位、運動、損耗、頻率等,然後處理並分享至數字網路,另有機器會接到指令對這些數據做出反應。

如今,全球定位衛星、社交網路、因特網已能讓我們方便地找尋附近的博物館,博物館開放時間,網友對其評價等資訊。室內GPS導航技術更在博物館中大展所能,不僅解決了展廳內路線找尋的難題,還實現了觀眾資訊交流及展品互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已將展廳平面圖嵌入Google地圖,觀眾可使用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的GPS順暢地從室外進入博物館內進行參觀。

對博物館而言:

互動展品與互動展示模式是博物館互動展覽的自然延伸,定位設備也是博物館路線指引的自然延伸。

由於M2M通訊技術由一系列精密複雜的感應器構成,這些感應器可監測藏品環境狀態,緊急狀況時(如發現表示某藏品材料發生腐爛的化學物質)能觸動反饋機制,也可附著在外界藏品上,隨時向原機構發送藏品定位等即時數據,因此,這種技術將為藏品保護、儲存和保管方式帶來新變革。

M2M技術還可用於博物館安保工作。可讓本館員工佩戴內嵌生物統計指示器的監視器,以此對其所進入的空間、所接觸的設備和數據進行監控。

以定位設備為基礎的“鄰近行銷”可成為博物館推廣的新手段。相對傳統推廣活動,M2M技術只需少量的成本就可幫助機構向顧客的移動設備端發送量身定制的資訊。例如,博物館商店可識別商店附近的觀眾,並向他們發送資訊,邀請他們前來購買聖誕禮物或為其配偶挑選生日禮物。

多年以來,博物館一直在嘗試測算精確的觀眾參觀數量。如今,這種新技術不僅能幫助博物館統計在館的觀眾人數,還能記錄他們的參觀路線、停留時間,甚至還能拍攝下他們對不同展品的反應。我們還需思考,由於只有部分博物館有財力引進此類新技術進行數據蒐集、分析,並最終應用於決策制定,這是否會進一步拉大不同博物館之間的差距?再者,今後展品的選擇應基於審美和專業的需求,還是參照這些冷冰冰的數據?

給博物館的建議:

在制定技術設備長期規劃中,考慮博物館是否要跟隨M2M風潮,如何實施,目標是什麼。如有可能,制定wifi(無線局域網)、監控感測器、軟體等常用基礎設施的長期投資計劃。

考慮M2M技術如何在提高觀眾展廳內體驗的同時,穿越博物館物理高墻,連接館外藏品與方位資訊,蒐集公眾在博物館附近街區接受服務的情況。參與探索這些技術在倫理道德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尋找相關社會與歷史範例。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