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瀾赤子”的藝術夢
1925年,19歲的龐薰琹赴巴黎學習繪畫。因巴黎高等裝飾美術學院不收中國學生,龐薰琹無緣接受正規學習,先後進敘利恩繪畫研究所、格朗•歇米歐爾研究所學習繪畫,同時在巴黎大學學習法蘭西文化史,並隨巴黎音樂學院教師梅隆夫人學習音樂。後放棄學音樂,專攻繪畫,研究歐洲各時期繪畫、建築、裝飾藝術。 龐薰琹初到巴黎時,恰逢12年一屆的巴黎萬國博覽會,參觀後他感到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風格正在影響著時代風格的變化,由此改變了他純繪畫藝術的觀念。1928年他還到德國考察了包豪斯,接受了融建築、雕塑、繪畫為一體的包豪斯思想。這對他日後創作中的裝飾風格和工藝美術設計,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在巴黎遊學5年中,龐薰琹接觸到歐洲各種藝術流派,相容並蓄,造就了他日後獨具個性的藝術風格。
1930年初,龐薰琹回國。1931年,龐薰琹與倪貽德等開始籌辦“決瀾社”。1932年4月,“決瀾社”成立,舉辦第一屆決瀾社畫展。決瀾社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第一個有綱領、有宣言、有組織、有連續藝術活動的前衛藝術團體,龐薰琹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決瀾社在30年代初出現決非偶然,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正如《決瀾社宣言》中所説:
“環繞我們的空氣太沉寂了,平凡與庸俗包圍了我們的四週,無數低能者的蠢動,無數淺薄者的叫囂……我們再不能安於這樣妥協的環境中。我們再也不能任其奄奄一息以待斃。”
“讓我們起來吧!用了狂飆一般的激情,鐵一般的理智,來創造我們色、線、形交錯的世界吧!”“我們厭惡一切舊的形式,舊的色彩,厭惡一切平凡低級的技巧,我們要用新的技法來表現新時代的精神。”
當時的龐薰琹還保持著巴黎藝術家的氣派:黑絲絨的外衣,帽子斜在半邊,雙手插在褲袋內、長而蓬亂的頭髮、口上老是銜著煙斗……躊躇滿志地想幹一番事業,滿腔熱情地要在藝術事業上做一點事情,衝破“四週的沉寂、平凡、庸俗”爭取個性解放。這個留洋歸來的前衛藝術家,正做著他的“藝術夢”:“他把色彩作緯,線條作經,整個的人生作材料,織成他花色繁多的夢。”“他以純物質的形和色,表現純幻想的精神境界:這是無聲的音樂。形和色的和諧,章法的構成,它們本身是一種裝飾趣味,是純粹繪畫(Peinture Pure)”“薰琹的夢既然離現實很遠,當然更談不到時代。然而在超現實的夢中,就有現實的憧憬,就有時代的反映。”(傅雷《薰琹的夢》)但是,社會現實無情地打破了龐薰琹和決瀾社同仁們的“夢”,要勇於選擇一條新的道路,真正掀起一個時代巨浪狂瀾是困難的。最後,決瀾社在舉辦了第四屆展覽後,宣告解散了。
決瀾社解散了,但決瀾社與龐薰琹已經在中國現代藝術史冊上佔據了光輝的一頁。對於決瀾社與龐薰琹而言,最重要的決不僅僅是那段色彩斑斕的歷史,而是那震動中國藝壇的“決瀾精神”,即“用新的技法來表現新時代的精神”,“探索探索再探索”的精神,這是決瀾社與龐薰琹留給後人的最珍貴的遺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