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2013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在台灣美術館亮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29 14:38:2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在開幕式上致辭

展覽現場

由中國美術館與台灣美術館合作的“交互視象——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于2013年5月4日在台灣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得到了中華文化聯誼會和台灣美術基金會的大力支援。自2009年舉辦以來,該項目每兩年舉辦一次,已逐步發展為兩岸當代藝術交流中規模最大、最具專業水準的品牌性項目,並由於是在兩岸最具代表性的美術館之間展開的機制化合作,在大陸和台灣藝術界均産生廣泛的影響,得到學界的肯定和觀眾的歡迎。在開幕式暨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分別介紹了展覽的情況,財團法人台灣美術基金會監事謝文昌、台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本次展覽共展出36件/組參展作品,作品類型涵蓋了油畫、雕塑、攝影、影像和互動裝置等,展覽在台灣美術館展出至7月7日,其後將於2013年8月26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本次展覽以“交互視象”為題,集中反映兩岸當代藝術最新創作的面貌,體現了三方面的意涵:首先,展覽旨在探討兩岸當代藝術創作的“觀看”方式,以“交互性”為關鍵詞,聚焦于當代藝術多向度的觀照方式,以作品為對象,展開微觀分析,呈現當代藝術面對現實景觀、文化傳統和全球化語境等方面的多維交互所作出的反應。例如,走進台灣美術館的“美術街”,遠遠映入眼簾的是大陸藝術家陳文令的《城市公牛》,作品龐大的體量強化了視覺的力量,而作品將源自傳統的“梅”的圖式與工業機器相結合的方式引發了人們對“觀看”傳統的思考,緊挨著《城市公牛》的是台灣藝術家蔡坤霖的《伏流2》,作品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為元素,試圖改變觀眾觀看日常物件的經驗與想像。走進展廳的二樓,大陸藝術家許仲敏的作品《樓》不斷閃著眩目的藍光,而當觀眾走進作品時,這件龐大的互動裝置會自動旋轉起來,八層“樓”上的“眾生”動畫也會隨之跑動起來,展示著藝術家對生命輪迴的新認識。其次,本屆展覽首次實現了兩岸參展作品的一一對應關係,兩館策展人在遴選作品時注意到了兩岸藝術家在面對相近的表現內容、媒介、觀念時所採用的不同的回應方式,這種同質中的差異性正是展覽所關注和探討的方面,使得對話能夠在相同的參照係中展開。因此,展覽本身也暗含著一種交互關係,深度再現兩岸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互動與對話。例如,大陸畫家范勃的《木言系列》和《清林系列》與台灣畫家連建興的《石碇之鄉愁停泊》並置展出,體現了兩岸藝術家在同樣以油畫為媒介進行創作時的不同顯示出的面貌。再例如,大陸藝術家展望以“石頭”為素材創作的《小宇宙系列》與台灣藝術家李義弘創作的水墨作品《石頭物語》遙相呼應,構成了他們面向自然物象的不同反映。最後,除了展覽之外,兩館積極合作組織學術研討和公共教育等活動,使得觀眾參與成為交流的重要方面,拓展交流與對話的維度。展覽在台灣美術館開幕後,組織了由雙方策展人和藝術家以及相關專家共同參與的座談會,座談會上就當代藝術與社會發展、當代藝術對傳統的轉換等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形成關於當代藝術“視象”背後的創作觀念的交流與互動。

正如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展覽前言中所説,“交互視象—2013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為兩岸藝術交流啟發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展覽在台灣和北京兩地分別展出,將獲得更多公眾對兩岸當代藝術的了解和體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