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向君在畫室中
程向君,工藝美術系副教授。1982年考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繪畫專業;1986年畢業留校,1988年獲得“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199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擔任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展”評委和南韓青州國際藝術雙年展評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2012年9月至今,先後受邀在浙江省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福建省美術館、廈門市美術館舉辦個人繪畫作品巡迴展。
在這看似 “坦途”之中,程向君在藝術道路上付出的艱辛有幾人知!在漆與畫之間,他經歷了怎樣的糾結與波折,走出一條自己的漆畫藝術之路,構建了通向心靈的巴別塔?近日,“心靈的巴別塔——程向君繪畫作品巡迴展”先後在河南省美術館、福建省美術館舉行,使筆者有機會面對面採訪程老師。敲開程向君工作室的大門,未曾想站在眼前的是一位白麵素凈、衣著簡樸、笑容微斂的老師,工作室也是整潔、簡單,除了桌上的畫具、材料,堆放的作品,一台電腦,不多一分裝飾,在這個安靜的環境中,我們茶聊起程向君的漆畫那些事兒。
愛畫畫 從名師:藝術青年的求學之路
1961年6月程向君出生於遼寧瀋陽的一個軍人家庭,1969年由於軍隊院校的重新部署隨父親從瀋陽遷到河南信陽。這一南一北的成長經歷在文化上給予了他深刻影響。1980年,經啟蒙老師郭淵源的介紹,19歲的程向君隻身來北京學畫,受教于中央美院教授杜健、高亞光、趙友萍、李天祥、蘇高禮、戴士和等教授。程老師感慨自己有幸遇到這麼多優秀的老師,“我的繪畫深受中央美院這幾位老師的影響,那時的師生關係很充實,他們為我的藝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輩子感激他們。”
“那是個理想主義的年代,有夢想,畫畫完全出於個人的愛好。我住在呼家樓,早晨坐第一班車趕到圓明園畫風景,到時已經有很多人在那裏畫畫了。每天時間都安排得特別滿,上午安排寫生,下午到一些培訓班裏畫模特,晚上補習文化課。”
懷著純粹的繪畫理想,受中央美術學院招生地域的限制,21歲的程向君叩開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壁畫專業的大門。在這裡,他得到了范增、袁運甫、權正環、喬十光等名師的教誨,系統學習了中外美術及工藝課程,寫實與裝飾、繪畫與工藝在程向君那裏經歷了碰撞與融合,對他之後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産生了至深影響。
由壁畫到漆畫:就這麼執著地,一做就是30年
程向君最早學習漆畫是在1983年唐薇老師的鋁版漆畫課上,但那時他對漆畫並不是特別了解,也沒有什麼“感覺”。1985年,裝飾藝術系教學改革,成立了工筆重彩壁畫、陶瓷鑲嵌、漆畫三個工作室。當時,壁畫專業的15個男同學只有程向君一人報漆畫,而他報漆畫的原因並不是出於對漆藝術的熱愛,而是因為個性中不喜歡壁畫項目式的團隊作戰,他更喜歡獨立的、體現個人精神的繪畫藝術創作。因此,這次由壁畫到漆畫的選擇,不是理想之舉,而是無奈之選。
但更讓程向君始料未及的是:他喜歡的大漆(天然漆)卻偏偏不喜歡他,他出現了嚴重的過敏反應。 “當時去福建學漆的時候,因為接觸漆的時間太長了,白天在工廠實習,晚上在宿舍裏鑲蛋殼,開始很自信,覺得沒事兒,經過25天后,爆髮式的過敏很厲害,喬十光老師來看我時都看不出我原來的模樣,整個臉、人都變了形,特別可怕。”那時春節快到了,他尋思自己的模樣也坐不了火車,就在福建過了一個春節。至今,程向君仍會因為上課時接觸大漆引起過敏、手癢致難以入睡。
無法用大漆,程向君選擇了化學漆,卻無奈地陷入了大漆與化學漆的“材料之爭”。對於爭議,他認為是因為每個人對漆的理解不一樣。大漆有大漆的性能,合成漆有合成漆的性能,但最終要追尋的是漆的視覺語言;所謂漆的視覺語言就是它的褐色的半透明元素,追求作品藝術生命的長久,就是它的繪畫美學價值。材料固然重要,但如果駕馭這些材料的精神、藝術的動力不足的話,那只剩下材料而已,因此,核心仍是人對藝術的這種創造性及開拓性。
當被問及是否想過放棄時,程向君説:“我都過敏這麼嚴重了,要不做這漆就太虧了。當時就這麼執著地,一做就是30年。”
畫在先,藝在後:走出一條運用傳統類型的材料表現具有中國精神的繪畫之路
作為中國當代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漆畫家之一,程向君有著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那一件件棕褐色調、塊面抽象的作品,簡潔而不失深沉,現代而飽含古韻,充滿民族氣派和當代性,呈現出鮮明的個人藝術面貌和獨特的漆畫藝術表現體系。他的藝術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選擇的呢?
程向君認為他的個人風格的形成與所工作的院校背景有關係,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轉捩點是在1996年,他接受了《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漆畫卷》的編輯工作,考察和調研全國的漆畫作者、作品和博物館。他強烈地感到當今中國漆畫發展的問題是語言單一,審美樣式簡單化,缺少內涵,而問題的根源在傳統工藝上。雖然大家都以一顆虔誠的心去學習漆工藝,但都沒有從傳統工藝中走出來,甚至做的不如傳統。“都用一種聲音去説話,我覺得這個不是藝術”。於是,他決心做一些革命性的變化,期間遭遇了很多不解與勸阻。但西安美院藝術史論係程徵教授的一句話卻令程向君豁然開朗,程徵教授説:“你們找到的只是漆工藝裝飾語言,漆畫作為繪畫怎麼能適宜於漆的表現,這才是真正的漆畫語言。”於是,“尋找真正的漆畫語言”就成為程向君近20年來追尋的思路,並努力把它做得更徹底。“對我而言,畫在先,藝在後。”
“我研究漆畫藝術這麼長時間悟到了一句話:簡單的複雜化和複雜的簡單化。特別是抽象的表現,有的人在做抽象畫的時候,看似複雜,實際上傳達的東西很簡單,可是要把一個簡單的東西讓人感覺有意味卻很難,需要一個人多方面的素養才能構成一個作品的合理性,才能讓人看著信服。”
我們有幸在採訪時欣賞了程老師多年來的作品,其中既有漆畫也有大量的油畫,有上千張油畫寫生,水墨、素描和黑白畫作品,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他每年暑假都會帶著學生下鄉寫生,去過甘南7、8次,平均每天3張油畫寫生,“比學生還勤奮”。程老師笑談在工作的時候絲毫沒有覺得自己是一個藝術家,而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在作漆畫時沒有一點瀟灑的感覺,臟兮兮的,氣味兒又大,並謙遜地感慨“我做事兒感覺投入很多、很大,但見效還是比較緩慢的”。
程向君就是這樣一個人,執著于漆畫藝術,堅持獨立創作,個性率真而坦誠,在畫與漆之間,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一條運用傳統類型的材料表現具有中國精神的繪畫之路”。這也許是其將展覽定名為“程向君繪畫作品巡迴展”,並以之通向“心靈的巴別塔”的原因吧。
很多人眼中,程老師是一個不善言談的人,一旦語出卻也蠻“犀利”的。他因為家住得遠,常常早6點多就來到學院,下午4點多也便打道回府了,早來早走,確也很難“遇到”。即便是中午到食堂吃飯,遇到幾個老師聊學校的事兒,也覺得像聽故事一樣新鮮,儼然一副與世隔絕、世外仙人之態。“我願意保持這種相對封閉的狀態,這樣可以儘量減少外界對我的干擾。有時侯覺得很難融入一個環境之中,因為每天想的還是自己的創作,好像就是這樣的性格。”是啊,很多藝術家都想保持這份純粹,但你若願意真誠地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也會如遇到知音一般坦誠以待、無話不談。當我這個“小知音”走出這“深深深幾許”的漆畫家程向君工作室的時候,感覺心裏“滿滿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梁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