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四年國內巡展第二站 晨曉“純風”亮相國博(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09 16:40:5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純風·晨曉的色彩世界”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去年年末在中國美術館上演了一場關於色彩的藝術盛宴,給這個冬日裏灰暗霧霾的北京城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與生命的歡欣,這就是紐西蘭華裔藝術家晨曉歸國後的首次個展——晨曉的色彩世界。此次展覽將持續4年、歷經中國24個城市。目前,巡展第二站“純風·晨曉的色彩世界”于2013年4月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北京青年週刊等重要領導、紐西蘭藝術評論家Warwick Miles Brown、藝術家晨曉共同參與活動,策展人為中央美術學院趙力教授。

藝術家晨曉在開幕式上致辭

縱觀一些藝術評論,摘錄如下:

對照晨曉近期的創作,畫家的確是在意圖強化中國文化精神,並通過具體的個人創作展現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融合。——趙力(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晨曉的色彩表現是他個人情感的自由抒發,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其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我們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注入了自己強烈的個性化情感。——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

晨曉的油畫實際上是中國文人畫傳統裏的“畫乃心畫”,我能從作品中體會到中國文人一直強調的詩性,特別是畫面的氣韻流動感以及色彩斑斕的感覺,這種觀畫感受非常明顯,藝術家在這方面也表現得非常充分。——馬鴻增(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紐西蘭評論家Warwick Miles Brown開幕式上致辭

晨曉的畫面首先具有一種公共性,而這種公共性並非是選擇了何種地標,而是一種公共符號。另外,晨曉的繪畫是公共性的,他的畫非常適合公共空間,適合一種大型室內的公共空間佈置。——曹慶暉(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係副主任)

我認為晨曉先生在畫畫時,並沒有考慮太多中國元素或者西方元素的事情,而是就想把這幅畫畫好,將他心中的風景畫出來。這是一種非常自由的表達,我認為這與晨曉先生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邵亦楊(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

晨曉用一種極為單純的色彩描繪出來,像糖果色一樣。他的畫面中除了大色塊以外,黑色也用得恰當好處,這使畫面一下變得更結實了,結構性的東西立刻就出來了。不僅有甜膩膩的糖果色,更有一種力度在其中,這都是他借用黑色支撐的效果。——韓勁松(中國美術館典藏部副主任)

晨曉畫面中的地平線往往抬得非常高,五分之四的空間留給了地面,只有五分之一留給了天空。從這個角度看,感覺藝術家有一些英雄情結,他是刻意這麼表現的,我個人感覺中國男性都有英雄情結。他構圖中的英雄情結和色彩的純真正好抵消了,他那種純形式感就被削弱了,因為整體效果比較均衡,這是他運用兩種語言産生的畫面效果。——郭紅梅(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研究員)

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開幕式上致辭

晨曉出身浙江名門世家,很早就浸淫于藝術的氛圍。自1979年起他足跡遍佈中國各地,四處采風寫生,曾參加浙江省85’新空間畫展、浙江省美展和全國美展。1986年他遠赴澳大利亞留學,後移居紐西蘭並畢業于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美術學院,獲得視覺藝術專業碩士學位。雖移居紐西蘭多年,在全世界40多個國家交流學習,但晨曉的血液裏流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他在藝術創作上一直致力於探索東方元素與西方唯心主義藝術精神的關係,並強調紐西蘭本土的多元文化價值觀,以唯美表現主義手法描繪了西方人唯心主義的精神世界,從而表現了紐西蘭這個具有多元價值觀國家的社會信念、宗教信仰、當代思想與情感,其作品受到西方美術界主流藝術批評家廣泛關注和研究。

此次國博展覽將集中展出四十余幅具有典型“晨氏風格”的精彩油畫作品,其旨在梳理晨曉遠赴澳洲紐西蘭26年的藝術創作之發展脈絡、線索變化與藝術特徵。作品以紐西蘭與中國的地標性風景線及人文景觀建築為主要描繪對象,其中多見尺幅較大的三(五)聯幅作品,一幅長約15.7米的大型油畫《林中紐西蘭》可謂此次展覽的重中之重,個性鮮明的色彩、表現主義的語言、極具西方意味的審美形式、中國文人畫精神在畫面中共同交織,體現了藝術家獨具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晨氏唯美表現主義。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13年4月22日,為期14天。

展覽現場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