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EXIN亞洲實驗電影與錄影藝術論壇登陸元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5 10:12:33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開幕式合影張獻民,曹愷,張海濤,王泊喬,沈朝方,梁克剛  

3月23日下午3點,“EXIN亞洲實驗電影與錄影藝術論壇——中國大陸板塊北京展映”的展覽開幕式在元典美術館召開。本次展覽由元典美術館和南視覺美術館共同主辦,由張海濤、沈朝方、王泊喬三位策展人聯合策劃,共同為觀眾打造了一場盛大的實驗影像藝術盛宴。

開幕式由元典美術館館長梁克剛先生主持,同時,EXIN組織委員會總監曹愷和張獻民先生也出席了展覽的開幕式。在開幕式上,梁克剛館長首先向大家簡短的介紹了三位策展人以及此次展覽的概況。隨後,曹愷先生做了發言:“此次北京展映,不僅是對2012EXIN亞洲實驗電影與錄影藝術論壇的延續,同時也是對中國近幾年來實驗電影與錄影藝術的一次詳細梳理,希望通過此次的展覽,能夠將亞洲實驗電影與錄影藝術的展映逐步推廣為一個常態化的項目。”

“EXiN亞洲實驗電影與錄影藝術論壇”中國大陸板塊的北京展映,共展出了張培力、楊福東、繆曉春、孫遜、劉暢、方昊、楊正帆、史廣智等87位藝術家的100多部實驗電影及錄影藝術作品。本次影展在片源上把實驗電影與當代錄影藝術相融合,強調展覽單元的主題性和類型:即近幾年影像的發展現象梳理、推新計劃和影展的檔案特徵。

展覽分為三大板塊,通過三位策展人以係譜影像為方式的策展,將影像藝術放在一個框架系統裏,建立清晰的藝術類型,避免了拼盤、亂燉等現象的出現。沈朝方策劃的中國大陸板塊之一由兩個單元構成,分別是“從紀錄到觀念”單元和“當代藝術思維中的新電影“單元,他從媒介語言、觀念探尋角度梳理了實驗影像的介質脈絡和美學價值;王泊喬策劃的中國大陸板塊之二由“螢幕美學”一個單元貫穿,突出數字化給我們帶來的虛擬的真實感;而中國大陸板塊之三則由張海濤策劃,他通過“記憶物象”、“生命寓言”、“日常異常”、“曖昧空間”四個單元的展現,將藝術家作品的感受表達趨向作為主題,分析近些年影像藝術家在關注些什麼,關注的話題形成了什麼樣的特徵和現象。

沈朝方:記錄-觀念-當代藝術思維,在轉向中梳理實驗電影與錄影藝術

由於專業、實驗性藝術沒有政府的介入和導向更沒有自成體系的收藏和傳播生態。同時國家重要的官方機構也缺乏長期梳理中國實驗藝術的動向和美學趨勢。而國家轉型現場的觸目驚心、素材多元使得紀錄影像豐富多彩但實驗電影美學的發展卻緩慢而週折。

在沈朝方策劃的“從紀錄到觀念”單元和“當代藝術思維中的新電影“單元中,他從個人的視角出發,試圖梳理這些在不同時間、不同領域、不同思維維度下出現的影像藝術實驗者,探尋他們對於推動中國影像藝術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沈朝方認為:“中國最早的媒體藝術是紀錄和觀念並行的實踐過程,這一階段是從1989年到2000年前。從張培力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完成的《30x30cm》、《衛字三號》、《洗雞》系列錄影單頻作品和杭州錄影陣營高世強、陸磊到90年代初期的北京東村的行為藝術的影像紀錄,中國影像藝術開始緩慢的發展。1997年9月,藝術家汪建偉和馮夢波的新媒體作品應邀參加了第十屆卡塞爾文獻展,這使得中國的新媒體藝術開始受到關注,同時,這作為中國第一個影像的階段伴隨著從紀錄到觀念延伸最終獲得國際性收穫。2000以來,隨著媒體和科學技術的延伸與發展,中國影像藝術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從觀念到美學的延伸,它體現出藝術家們開始突破傳統院線和空間展覽的傳播模式,以精湛的視聽技術,應用經典電影技巧和數字時代高品質攝製的電影美學,自我承擔其向世界輸出東方和中國傳統美學的責任。其中楊福東、我的《宮樂圖》實驗電影、高世強、黃然、周依、陳軸、陸揚等人的作品即是通過電影的視聽和當代藝術的觀念思維向世界輸出中國美學。”

王泊喬:從螢幕美學看數字藝術對世界的渲染與重建

由王泊喬策劃的“螢幕美學”單元所展映的實驗影像,都以二維和三維數字藝術動畫作品為主,其創作者全部擁有美術學院背景,涉及油畫、版畫、雕塑、攝影、美術史等多個專業,有教授也有剛剛畢業的學生。在繆曉春的《灰飛煙滅》中,藝術家用新媒介表現水墨的元素,並通過對古代經典的再創造,隱喻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對生與死的看法。張小濤的《薩迦》試圖用遊戲化的方式來展開藝術、宗教、世俗化、現世社會的矛盾和衝突的討論。而田曉磊的《樂園》則把慾望之城表現成一個遊樂園,現代人拼命建造了樂園,卻像玩偶一樣被樂園囚禁,它像是寄寓肉體快樂的夜總會,我們嬉戲其中,沉醉而不知歸路。

王泊喬説:“藝術家們運用電腦等數位工具所創造的影像作品似乎是虛幻和荒誕的,但所表達的卻往往比現實更加真實和直接。他們常常遊走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時而轉換角色和身份。他們通過這些充滿了想像力和靈性的作品,探索和追尋人類文化和精神的本源,喚回那些被我們遺忘了的美。”

張海濤:打破常規,多元探尋藝術家的關注焦點

張海濤在展覽的策展手記中説道:“在國內實驗單元的分類上我想打破以前以媒介表達方式、年代和地域、影像機構分類的常規思路,這些類型都會失去作品本體的現象價值,我想以作品的感受表達趨向為主題性統計,探討近幾年出現藝術家在關注些什麼,什麼關注的最多,如何把關注的東西轉換為鮮活、敏銳的生存感受。歷史上意識形態和市場對於題材傳達的敏感性(特指“色情、暴力、政治”的關注點),一直是有所關注和控制,而這次影展我策劃的實驗影像盡可能的多元化梳理,避免討論話題單一性。”

在展覽的第三板塊中,張海濤把實驗影像作品類型分為了四個主題單元:即“記憶物象、生命寓言、日常異常和曖昧時空”。“記憶物象”單元關注歷史記憶的當代性情感傳達及轉換,“生命寓言”單元展現出藝術家對普世、永恒、經典和終極人類價值的再思考,“日常異常”單元是對當下現實生存環境和感受的異樣或批判性表達,而“曖昧時空”單元則從影像表達語言與內容上探討現實中不確定的生存狀態。這四個單元的主題涵蓋了過去、現在、曖昧時空和經典價值的當代性轉化與判斷,同時也是張海濤根據統計向大眾展示的當前影像藝術家最為關注的幾個話題。

實驗電影作為一種來自西方的電影藝術形態,它在亞洲各國的發展一直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當人們在尋找實驗電影的參照係時,會不自覺地把目光投向西方,而忽略同處遠東的亞洲其他各國的生態(歷史與現實的兩個層面)。從而造成這樣一種態勢:眺望的視線焦點遠遠落在另一個半球,而視野的近景範圍內,反而因焦點不實而模糊一片。本次的影展將焦點鎖定在中國大陸的實驗電影和錄影藝術上,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實驗電影和錄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吸引了世界對中國實驗影像藝術的關注,同時也擴大了中國實驗影像藝術的國際影響力。除此之外,EXIN2012亞洲實驗電影與錄影藝術論壇對實驗影展推廣的普及性和互動性也具有重大意義,由於實驗影像的語言具有藝術化、符號化、抽象化等特徵,使得它的表達方式和觀看方式與大眾産生了距離感,讓觀眾對實驗影像産生了誤讀,此次影展的舉辦,將帶領大眾走近實驗影像,增進大眾對實驗影像的深入理解,逐漸消除觀眾的誤解,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實驗影像藝術的蓬勃發展。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7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