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台北故宮殷商文物展見靈動蛇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8 12:13:35 | 文章來源: 臺海網

 

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在舉辦“吉金耀採:中國歷代銅器展”及“商王武丁與後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裏頭的展品文物有不少可以見到蛇的圖樣。

“蛇”總讓一般大眾心生恐懼或敬畏,不過自古以來,蛇見於不同民族的圖騰,甚至受人景仰、崇拜。蛇在中國傳統裏的角色,可以是神,也能變妖,形象差別頗大。例如煉石補天、搏土造人的女媧形象,就是“人首蛇身”。但另一位“白蛇娘娘”縱有深情款款,卻仍因難掩沖天妖氣,被鎮在雷峰塔下。

台北故宮器物處科長張麗端表示,在中國古美術當中,蛇似乎無處不在,卻又若有似無,因為蛇常是組合式造型的元素之一。如“四靈”中的青龍就是蛇身,玄武的形象又是龜蛇合體,但若要找到單純以蛇為主體紋樣者,確實少見。張麗端舉例説,如商代的“嵌綠松石動物面紋匕”是一件3000多年前的文物,長11.3公分、寬7.2公分,裝飾華麗、造型雅致。它的柄端是一隻身體彎曲、尾部蜷收成一圓的小蛇,器形産生輕巧的趣味。

還有西周的“作冊大方鼎”,鼎腹部上緣近口沿處裝飾了單首雙身蛇。《山海經》中有載:“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之蛇。” 《山海經》的成書年代大約是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記載上古奇異的神話傳説,傳述早期中國文明的發展歷程。張麗端表示,《山海經》中共有七十多處提到蛇,例如比喻人心貪婪無度的成語“巴蛇吞象”,反映出古稱“巴蜀”的四川一帶,聚居了許多以蛇為圖騰崇拜的部族。

此外,河南博物院藏、自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婦好鸮尊”,可説是商代將組合的設計理念發揮到極致的器物。鸮尊每個局部形制當中,都巧妙安排一種動物在其中,最後匯整合一隻昂首、挺胸、斂翅,華麗中又具有莊嚴感的鸮。而蛇就蟠蜷于翅膀處、尾部再拖曳到翅尖,可謂匠心獨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