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科技館為蛇年新春特意推出的“蛇行天下”展覽中,不同於以往總是以介紹蛇的各種習性開場的“俗套”,轉而介紹起蛇這一文字的由來。蛇字由它字轉化而來,遠古時期人們怕蛇,見面常問“無它乎”,也就是“無蛇乎”,得到肯定答案才敢放鬆下來。“從文化入手,這是我們科技館布展的一個指導思想。”上海科技館辦公室主任李軍説。
2012年上海科技館共舉辦6個臨展,比前年增加3個,除了上海科技館內的展覽,由其牽頭建設中的新上海自然博物館也有大量的布展工作。“臨展其實是最難做的,我們想給遊客傳達除了展品以外更多的東西。”李軍説。
據介紹,位於靜安雕塑公園內的自然博物館目前已完成結構性封頂和展示工程80%的整體規劃設計,向全球廣發“英雄帖”徵集標本近來也收穫頗豐,去年就徵集到標本900種、2743件,其中不乏像1.8億年前的恐龍化石這樣的“鎮館之寶”。
對大多數人來説,來自然博物館,無非就是看看標本,然而對非專業人士來説,綱、科、屬、目這樣的分類過於枯燥,如何能抓住人們興趣,讓遊客樂在其中,投其所好是第一步。據李軍介紹,從科技館的展覽來看,最受人喜愛的就是恐龍標本了。他告訴記者,各種恐龍、古生物與礦物是目前標本徵集的主要方向。在新自然博物館的布展中,遊客們能品嘗到一場穿越時空的聚會——各種遠古生物與現有生物的集合。“目前我們已徵集到的珍稀標本便有大地獺、三爪鱉、雙臼椎龍等數千件。”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工程常務副總指揮梁兆正説。
為了不讓遊客逛完一圈後只留下“眼花繚亂”的感覺,用好聲光電技術是關鍵。屆時博物館中將有一個1500平方米的大型復原場景,結合動態背景畫面,全視角地再現非洲大草原上數十種上百頭動物“生活其間”的場景。在這個“大場面”中,每一件標本的品質、修復水準、姿態、擺放、環境都大有講究,為了這一場景既有科學性又不失藝術性,科技館想到徵集畫師為標本繪製“量身繪畫”。沒想到這個點子實際操作起來竟遇到了問題——一個標本徵集來的十幾幅原畫居然張張不同,有些畫出自美術學院學生之手,雖然好看,但與真實物種差異甚大。經過專家反覆比對後,終於選出了最接近真實的原畫展出。
大多數國際一流的自然博物館,都有一批來自於民間捐贈者的高品質標本,而在每一個標本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此次自然博物館徵集到的標本中,同樣不乏這樣的例子。
呂煥皋是東方地質博物館館長,這家滬上民營博物館內展出的均是他從各地蒐羅得來的藏品。但這次,呂煥皋卻大方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三件珍品——禿鷲化石標本、硅化木標本和猿人頭骨標本捐贈給了自然博物館。他笑稱這和他小時候的“博物館情結”有關。年少時,呂煥皋沒事就喜歡逛延安東路上的自然博物館,後來出國留學,每到一處,都會參觀當地最好的博物館。後來他發現,外國人似乎“人人都愛博物館”,不僅藏品大多來自民間,甚至博物館裏的工作人員也多是義工。對於捐贈,呂煥皋説:“標本放在我的館裏,我自己就算天天去看,也不會給別人帶來新的啟迪。放在自然博物館就不一樣,看的人更多,影響肯定更大,我自己也更有成就感。” 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個捐贈品背後都有一段,除了告知人們標本的“客觀屬性”外,新自然博物館也會把這些展品背後的故事一一告訴大家。
新自然博物館的建設工作已近尾聲,截至2012年底,累計共徵集標本6686件,佔需徵集標本總量的81%,整理原館藏標本3644件,迄今已落實自博館展示所需標本10330件,佔展示所需標本總量的87%。離我們揭開新自然博物館蓋頭的日子,不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