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版畫的跨界探索與當代轉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1 11:46:52 | 文章來源: 美術學報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各傳統藝術媒材如何實現當代轉型便成為中國藝術家必然面對的問題。版畫亦不例外。可以説,版畫怎麼介入到當代社會、思想、文化領域,實現當代轉型,是當下版畫藝術界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循此問題,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堅守于版畫固有圈層中的藝術家在目前日益令人矚目的當代藝術當中的位置並不突出,而版畫出身,跨界從事油畫、影像、裝置等其他媒材創作的當代藝術家卻獲得很大成功。這樣的現象和當代藝術媒介界限日益被打破的趨勢是相匹配的。當然,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多學科之間的融合與跨越本是學科發展最為重要的特徵,而當代藝術不斷向多領域輻射、擴張,嘗試跨界重組,跨界創作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需要追問的是,版畫對於跨界創作有何天然優勢,而版畫自身在進行藝術變革時有哪些途徑以及面臨哪些問題?

 首先,關於版畫跨界有何天然優勢的問題,不少人都列出了如下幾點:1,對材料的把握能力。因為版畫的種類繁多,涉及多種材料和技術,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在接受版畫訓練的過程中,學習者被錘鍊出對材料的敏銳的感知和運用能力,這為其拓展其他新媒材的創作奠定了基礎。2,複數性與傳播性。複數性是版畫的重要特性之一,而複數又跟傳播連接在一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將藝術複製的歷史分為兩個階段,即手工複製與機械複製。隨著電腦、網路技術的發展,我們被認為進入了數字複製時代。複數性使得版畫能夠穿梭于手工、機械、數位等不同的表達形態,所以,從其出發也就易於進入我們當下的各種新媒介的視覺文化領域。再則,各種複製手段使得其與大眾文化傳播的豐富生態緊密聯繫在一起而煥發出不斷滋生、延展的活力。3,與書籍、文字的關係。版畫最初是和印刷術結合在一起的,與文字有著天然的聯繫,這使得它與其他文化領域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和力。依此脈絡,版畫在當代可以獲得新的一種文圖共生關係。4,沒有傳統包袱。版畫不像水墨,有著悠久的傳統沿承脈絡和難以顛覆的程式規範。在中國古代,版畫在圖式和筆法上並沒有多少獨立的表達,而作為創作版畫的20世紀以來推動的新興木刻本身則融合了中西方的繪畫因素。所以,版畫在中國並沒有太多牢不可破的傳承和規範,它可以朝各方面吸收養料。5,動手能力強,造型能力和手工技藝都比較突出。不少版畫的製作都具有不可逆性,所以要求造型和把控能力特別強。再就是版畫的製作工藝繁複多樣,鍛鍊了從業者的各種手工能力。6,間接性和理性操作。版畫的創作是間接性的,程式性很強,它不能憑著激情在紙面或畫布上揮灑,它的畫面效果是通過各種介質製造出來的,它需要作者對工作流程的整體把握。而這種整體把握能力在實驗影像、戲劇、裝置的創作中尤其重要。以上所説的版畫的優勢主要是技術層面的,也有不少人強調,版畫出身者的成功跨界更多地應歸因于觀念的更新和強烈的問題意識。

對於版畫在當代地位不顯的原因分析,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1,過於執著于技術,而忽略對當代問題的介入。這一點是屢屢為大家所詬病的。革命年代的版畫因為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技法表達還比較單一,但是卻保持了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質樸有力的介入態度。而在當下,各種版畫技術都有條件進行探索,有些版畫家陷入到對技術語言的迷戀之中,而減弱了對觀念和問題的思考力度。2,過於依賴硬體設備。有些版種的設備只有某些藝術機構才有能力添設,個體版畫家如若失去了這些設備支援便無從創作,或只能改換從事其他門類。3,版畫市場不景氣。一個藝術門類的發展需要完整的生態鏈,市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版畫的價值在當代中國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然,現在複製性版畫市場很旺,尤其是一些名家之作,但那些作品的熱銷並非因為版畫本身,而是緣于大家對於其他領域名家消費的渴求,對於原創性版畫的市場沒有什麼根本性的推動。4,分科太細,版畫被局限在某個專業圈子,缺乏圈內圈外的互動交流。不少人都對照了國外的情況説,國外的藝術教育並沒有分出單獨的版畫學科,而是將版畫作為繪畫的一種通行的、常設的科目供所有藝術者學習,國內則分門別類、壁壘森嚴,唯恐失去了版畫的獨特性,這就使得版畫討論的問題難以成為藝術界共用的問題。5,國際上整個繪畫邊緣化,版畫的狀況並非是唯一現象。有人就説,在國際當代藝術界,繪畫早就不是主流了,版畫地位不突出是自然現象。

分析了版畫出身的優勢和版畫界的窘境,那麼,在當下,版畫出身者和版畫從業者又有何應對呢?把他們的意見和實踐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發現好幾組對立的表達方式。有的藝術家對版畫持泛化的觀點,從版畫複數性入手,將影像等新媒材視作對這一特性的延伸,從事跨媒體創作,由此而走進當代的視覺文化環境當中;有的反其道而行之,特意摒棄版畫的複數性,因為在他們看來,版畫的複數性在新媒體時代已經失去其傳播效應,不如轉而凸顯版畫材質仍然有效的部分,比如原版的獨特韻味,各版種技術手法和印痕的多樣性。有的一直延續版畫間接性創作的特點;有的則嘗試各種逾越間接性限制的辦法,比如在版畫的印製概念上做文章,將印製的手段實施到非版畫載體以及現成品上,又或者打破印製的穩定性,將其擴展為持續變化的過程,使得材料本身獲得某種介入性。當然,有的藝術家乾脆走向了油畫的直接性表達,以滿足某種直接揮灑的慾望。有的説版畫應關注材料和觀念,而不要停留于繪畫性;有的則認為不要湊熱鬧、趕潮流,而應該做好本畫種語言和形式方面的基本工作。

中國版畫地位的凸顯原就是與中國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聯繫在一起的,而隨著形勢的變化,版畫本就不同尋常的地位必然發生改變。早在新中國初期,藝術圈就討論過版畫邊緣化的問題,因為在政治宣傳的藝術隊伍中,它已經難以排在最前列。新時期以來,中國藝術日益融入世界藝術的版圖,版畫更不可能獲得和特殊的政治年代同等的地位。而問題就在於,中國藝術界還處在各種歷史遺留和邁向世界新界面的膠合狀態,諸種背著本土包袱的當代轉型便浮現出來。藝術,如若作為一種個體的實踐,便不會存在如此多的制約和訴求。不過,對於版畫界跨界探索與當代轉型這一本土話題的討論,無疑能夠讓我們認識到當下中國藝術界的現實與話題語境。是否要帶著它上路,藝術家們會有自己的判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