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倣冒多價格低:農民畫該怎麼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3 09:07:2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正是這支筆,繪出了豐愛東一家的美好生活。焦 雯 攝




一位優秀的農民畫家,卻被生活所累,平均每天工作15個小時,全年不休。他説,這樣超時工作是因為農民畫的價格總是提不上去。如今,大量農民畫家正在不斷流失;與城裏人無差別的“農民們”,已經很難創作出真正的農民畫。

見到豐愛東,是在天津市北辰區一座普通的居民樓裏。個子高高、身材敦實的豐愛東,看上去不像農民,當然,也不像人們印象中的藝術家。如果不是那些挂在墻上、擺在工作臺上的畫作,記者很難看出,在這位看似普通的中年男人頭腦中,現實竟有著如此豐富瑰麗的投射。其手腕上拇指大小、令人驚異的老繭,則極其直觀地闡釋出繪畫對他人生的意義。

豐愛東所在的天津北辰區,1988年即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當地農民畫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北辰百餘位仍堅持創作的農民畫家中,豐愛東是唯一一位全職在家作畫的,也是創作能力較強的一位。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全國農民畫大賽和全國現代民間繪畫作品展中拔得頭籌,還曾入選奧運美展。

“畫畫的、買畫的都少了”

“從17歲畫到現在,30年了。”一談到畫,豐愛東便連珠炮似的打開了話匣子。在津郊農村長大的豐愛東,從小便沉浸在民俗文化的氛圍中。剪紙、刺繡、連環畫,至今仍是他兒時最深刻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農民畫剛剛在北辰興起時,豐愛東就在文化館老師的輔導下,加入了農民畫家的行列,並迅速成長為骨幹作者。起初,豐愛東白天干臨時工,晚上畫農民畫,放在文化館代賣,後來乾脆辭職回家專心畫畫。“那時候上一天班掙4塊錢,在農村幹一天力氣活給6塊,可賣一張畫就能賺40塊錢。”正是在這種高收入的吸引下,當地的民工、警察甚至醫生都紛紛前往文化館參加培訓,開始執筆創作農民畫。

“買畫的大部分是外國人,那時剛改革開放,他們對中國的一切都很好奇,尤其是這種畫比較有特色,很中國、很民俗。”豐愛東説,據他所知,最鼎盛時期,全國有150多個地方在畫農民畫,作者達上萬人,僅北辰就有600多位農民畫家。

“現在,畫畫的、買畫的都少了,北辰就剩100多人在畫,而且還是抽空才畫。”提起自己的現狀,豐愛東有些惆悵:“以前大家在文化館的帶領下,還可以一起學畫、交流,現在大部分人都是自己畫、自己賣,連個討論創作的人也找不到。”

儘管農民畫銷售一度遭遇寒流,但豐愛東的作品因為想像獨特、繪製精細且價格不高,一直受到外國買主青睞。有時豐愛東甚至會因為同行的退出而自責:“可能也怪我,我太愛畫畫了,畫賣得又好,把人家的積極性給打擊了。以前有些人倣我的畫,我挺生氣的,覺得你有本事自己畫啊,現在也不那麼計較了,大家都是為了生活,鄉里鄉親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

“市場上倣冒的假畫太多”

豐愛東的畫在市場上並不多見,除了大連、廣州兩地的代銷點之外,買主幾乎都得到他家裏,看樣品定制畫作。

“天津市場上我的畫,基本都是假的。”談起閉門賣畫,豐愛東也很無奈,“市場上倣冒的假畫太多。農民畫本身是講創作的,但現在一些作者創作的水準達不到,或者創作不出新東西了,怎麼辦?就去仿製人家賣得好的畫。”豐愛東也曾在天津古文化街有過一個代銷點,後來畫作供不應求,代銷點為牟利,竟主動組織作者仿製他的畫作售賣。豐愛東一氣之下,主動退出了天津市場。

而在廣州的代銷點,也遭遇了假畫的衝擊。“那家店就在我代銷點的對面,賣我的假畫也就算了,見怪不怪。最氣人的是,他們竟然告訴客戶説他們的畫是真的,我們的是假的。”豐愛東起訴了那家賣假畫的畫廊,為了打官司,自己花錢在廣州住了一個多月,歷經半年,案子判豐愛東勝訴。“説賠9.5萬元,2006年的案子,到現在錢還沒拿到手。”打假失敗後,豐愛東斷了維權的念想,開始閉門賣畫。

每天15小時,全年不休

“現在我每天就是畫畫,平均15個小時吧。”豐愛東説,因為畫作供不應求,他每天都超時工作。“以前我全年不休,今年感覺眼睛不行了,所以趁你們來,也給自己放個假。”

豐愛東並沒有抱怨,這樣的超時工作是因為農民畫的價格總是提不上去。“每年大概賣1000多張吧,價格從500塊到幾千塊錢都有。”當記者問他為何不去創造更多的新作,而是不斷重復300多張已成熟的作品時,豐愛東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不這麼畫怎麼養家。”

豐愛東的女兒正在讀書,愛人在家,全家的生活全指著他手裏的一支筆。即使是如此長時間的工作,豐愛東每年也只有約20萬元的收入。豐愛東的畫作繪製精細,且創作水準要高於一般農民畫家,但價格與市場上真正的藝術品的價格相差甚遠。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文化發展,區文化館以及許多朋友勸豐愛東,可以做一些産業化的嘗試,一方面可以彌補收入上的不足,一方面還能騰出精力來多搞些創作。豐愛東一直沒有應允。“我也想做點産品啥的,但是我出去了就不能畫畫了,又沒有專人來幫我經辦這些事情,咱又不是太懂。”這些年來,畫畫幾乎是豐愛東生活的全部。他説,陡然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心裏還有些打鼓。

産業化時代,農民畫將向何處去

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多係農民自己製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墻和檐角繪製的吉祥圖畫等。現代農民則有在紙面上繪製鄉土氣息很濃的繪畫作品,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了陜西戶縣、安塞,江蘇邳縣、六合,上海金山等地的農民畫鄉。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改革開放和銷量急劇攀升的影響,全國掀起了農民畫創作的高潮。持續“發熱”10餘年後,隨著國外買家的審美疲勞和國內旅遊紀念品市場的衝擊,農民畫的銷量急轉直下。與此同時,掙錢的渠道增了,農民畫家大量流失。

“目前農民畫作者以中老年為主,青年作者較少。”北辰農民畫院負責人張淑榮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原先全國150多個農民畫鄉,如今僅剩少部分仍在堅守,多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陪襯存在。

因為缺乏專業訓練,創作能力相對較弱,農民畫發展遭遇倣冒多、同質化、價格低、原創難等問題。對此,中國農民書畫協會會長徐靜表示:“現在農民畫作者的品牌意識不強,農民畫市場化之後出現了智慧財産權的問題。部分投機取巧的人採取複製方法,大量仿製成名的作品,以此來尋求利益最大化。”徐靜認為,目前,農民畫市場缺乏創作和銷售的相應法規和監督,缺乏對農民畫智慧財産權的保護,這不僅影響了農民畫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也導致了市場的惡性迴圈。

據徐靜介紹,在農民畫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部分農民畫個體戶。他們身兼創作與銷售,由於缺少相應的資源,觀念也跟不上,導致衍生品單一。

如今,一些地方在政府部門的組織下,已開始試水文化産業,製作了品類繁多的農民畫衍生品。除抱枕、絲巾、禮品盒等實用産品外,山東日照還開發了農民畫繡;陜西戶縣把農民畫與旅遊結合,打造“農民畫一日旅遊風情”。這些不僅帶動了經濟效益,也為當地農民畫作了宣傳。“大部分還是當地政府組織的,對於農民畫個體戶來説,如果需要開發更多的衍生品,就必須借助社會的力量。”徐靜如是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