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長卷:中國人觀看世界的方法 記第二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07 10:37:11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漓江攬勝圖(長卷局部) 崔曉東



《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當我們翻閱中國繪畫史,將這3幅經典長卷順次排開時,除了折服於古人高超的繪畫技巧外,更嘆服於他們展現眼中世界的方式。如今,浙江美術館中央大廳的墻面,就被這3幅長卷的“放大版”(複製品)包裹著,前來這裡參觀的人們進入一個屬於中國畫的世界,觀看一個由中國人勾描出的圖像視界。當然,這3幅長卷只是一個引子,更重要的是由它引出的第二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上,79件當代中國畫畫家創作的長卷作品。

繼首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意之大者”成功舉辦後,“長卷視界”第二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日前也拉開了帷幕。如果説上屆中國畫雙年展,將“意”也就是中國畫的寫意性作為命題集中探討的話,那麼,本屆中國畫雙年展則試圖從“長卷”這個中國畫獨有的展示方式出發,挖掘中國畫之於當代視界的重要價值,思考其當代轉換和活化呈現的可能性。參展畫家、中國美協副主席王明明在創作心得中寫道,“我們在發展中國畫的過程中,研究中國畫的藝術規律比技法重要,研究中國畫的精神比時髦觀念更重要,調整自己的藝術心態比批判別人更重要。”顯然,這個展覽的價值不僅在於展示當代畫家在長卷創作上的技藝,而且昭示著他們對中國畫當前現狀的反思以及未來發展的前瞻。

與古人對話:思接千載

長卷,亦稱手卷、橫卷,是中國畫的一種典型形制。中國歷代繪畫多有經典長卷之作,它代表了中國繪畫的傳統與表現形式,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方繪畫和西方藝術家研究中國畫的一個重要視角。

西方著名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在看過《富春山居圖》高倣本後認為,它不同於阿爾貝蒂筆下的窗戶(西方再現藝術),觀眾不在山水之外。相反,觀眾在山水之中悠遊,與山水保持相當的聯繫。其焦點移動法高度複雜,使人意識到要是畫中存在任何一個滅點(焦點透視),那就意味著觀眾停止了移動。換句話説,觀眾就不在畫中了。大衛·霍克尼的話語,顯示了西方人在比對自身傳統(焦點透視真實再現世界)後,對中國畫表現形式的認識與體驗。顯然,霍克尼通過長卷看懂了中國畫,一個“遊”字道出了長卷的精妙之處。

本屆雙年展的藝術總監許江表示,中國古代智者看世界,強調精神上的自由,突出一個“遊”字。這遊目只若舟行千里,隨風飄蕩而無所羈絆。長卷視界即是中國人遊觀之境。“遊”字的關鍵是同遊,觀者與河山同遊,筆下與胸壑同遊。所謂同遊,實則心遊,故得與造物者遊,筆下頓開綿綿生發之意。遊的內涵是浮游。去除所求,越名任心。長卷視界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任心之遊。

本屆雙年展從“遊目騁懷”、“筆筆生發”、“丘壑內營”三個板塊,借助劉大為、龍瑞、王明明、吳山明、劉國松、德珍等30位當代中國優秀畫家的作品,讓觀眾得以在古人留下的傳統形制中體會當代視界的壯美河山與人生百態。由於長卷故有的橫長(短則幾米長則幾十米),要想完整展示達到讓觀眾産生同遊的效果,展覽策劃者非得在展覽佈置上狠下一番功夫不可。

據展覽承辦方浙江省美協秘書長駱獻躍介紹,浙江美術館中央大廳的墻面被古代長卷包圍,觀眾一走進其中,便會以仰視的視角環顧古代視界。進入展廳,一面墻一張畫,線性展開,移步換景,好似畫中游。展廳內熟悉的人與事與廳外環繞的歷史畫卷交錯呼應,讓觀眾在時空轉換中感受歷史的變遷,在西湖邊的美術館內體驗一份難得的內心暢遊之快。

與世人交流:視通萬里

作為全國唯一的中國畫雙年展,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在採取國際通行的策展人制度的同時,也有著鮮明的學術主張和學術態度。中國畫作為中國獨有的畫種,經歷了二十世紀的百年變革,幾經沉浮,終得今日之繁榮局面。當面對全球化的世界,面對多元的創作觀念與創作樣式時,中國畫的當代轉型也是很多中國畫家熱衷思考的命題。本屆雙年展提出的“長卷視界”,就是一種中國畫用傳統形制展示當代世界的探索。但這個長卷的意義顯然不只是一種繪畫形制那麼簡單。許江表示,“長卷視界”之“長”,在於重視中國繪畫長卷的品質。長卷不只是一種傳統繪畫表現形式,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他不希望展覽展出後,在中國畫壇掀起一場攀比誰的繪畫更長(尺幅更長)的風氣。

中國畫自古講究筆墨,重韻味,倡寫意。但西方藝術觀念與現代展覽模式的衝擊,不得不讓我們思考當代中國畫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這個過程中,從內容到形式,從方法到內涵都在不斷變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實驗水墨大家劉國松的作品,得以出現在自古講究筆墨傳承的杭州中國畫雙年展上。無論是劉國松對“筆墨”之於“點線面色”的闡釋,還是其長期對“白線”的實驗,都讓我們對中國畫的內涵與外延有了新的認識。而從長卷這個看似傳統的角度上,探索中國畫的當代價值則更顯趣味十足。

著名國畫家龍瑞表示,中國山水立軸與長卷的選擇不僅僅是為了懸挂和攜帶方便,也不僅僅是物理性透視的選擇結果,而主要是有益於“暢神”、“味象”的目標達成。雖然,當前中國畫創作多采用斗方形制,以求和現代建築相協調、匹配,但長卷有著自己的審美價值,放射著獨特的形式魅力。欣賞(展示)方式的轉變,也意味著觀看方式的變化。如果説長卷以前多是文人桌案上的獨自把玩之物,那麼,如今放在廳堂與眾人共用,其中自然有不少難題需要攻克。參展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崔曉東在創作談中講到,“中國畫有它的自身局限性,它的表現受到工具和材料等方面的限制,如何發揮它的優勢,突破它的限制,而不是規避它的局限性呢?在長卷創作中,尤其是展覽中的這幅作品,我力圖加強畫面的形式感,儘量去掉一些細節,這自然會影響畫面的豐富性。同時我也力圖使畫面在視覺上更加強烈,而強烈又會影響畫面的氣韻。現在的長卷要挂在墻上展覽,這就使畫面既能遠看也能近看,遠近實則一對矛盾,兩者兼顧挺難。在創作中,我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和崔曉東一樣,很多當代中國畫家都在嘗試解決中國畫在新的展示方式與創作環境中存在的問題,也在思考著如何通過更為有效的方式與途徑,讓這個古老的畫種走得更遠,並真正融入到世界藝術這個場域中去。“作為真正的藝術傑作,其美學價值既不在於民族形式,也不在於國際風格,而在於其本身的藝術價值。最好的作品,必定具有民族與國際的意義。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制,一旦與現代視覺經驗産生生命契合,那麼不僅復蘇了其自身的能量,而且為世界藝術展開新的維度。”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曹意強的話語,或許最好地揭示了中國畫雙年展存在的價值與未來的走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