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川醫《海草(Sea Weeds)》,2011
Performa行為藝術雙年展創始人羅絲李·哥德堡(RoseLee Goldberg)認為行為藝術在當下正逢其時,美術館與畫廊其實已藏有大量行為素材,卻將其隱匿在其他名下。上個月至明年4月,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推出凱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策劃的展覽“大水花:行為後的繪畫(A Bigger Splash: Painting after Performance)”對許多著名作品進行重新呈現——並非將其作為藝術作品本身,而是作為現場藝術行動之後的産物。
展覽跨越60年的歷程,以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行動繪畫”代表作《夏日(Summertime)》(1948)為起始,將觀者帶入一場時間之旅,呈現妮基·德·聖法勒(Nikki de St Phalle)的“射擊藝術”,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的“活畫筆”,何裏歐·奧迪塞卡(Hélio Oiticica)的“可穿繪畫—Parangolés”,以及維也納行動主義者(Viennese Actionists)的血腥實驗。展覽第二部分緊接這些作品的遺産,每間展室呈現一位當代藝術家的實踐,包括愛德華·克拉辛斯基(Edward Krasiński),馬克·克萊爾·山墨維茨(Marc Camille Chaimowicz),朱安·朱納斯(Joan Jonas),凱倫·吉利姆尼克(Karen Kilimnik),荒川醫(Ei Arakawa)和露西·麥肯基(Lucy McKenzie)等。
展覽提醒我們注意各種藝術媒材間人為設置的差別,生成對藝術史更加當代化的解讀,對跨媒介和所謂“異花授粉”的研究啟發甚大。但策展人選擇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作為其“先賢”之一卻有些吊詭,當然,“大水花”的展覽名稱出自這位藝術家1967年描繪加州游泳池的畫作,其中的泳者已躍入水中,不見真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