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澳門藝博館與故宮博物院的14載佳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4 14:12:02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澳門藝術博物館自1999建館以來,便與故宮博物院展開長期的合作,至今已有十四個年頭。兩者合作的專題文物特展,為澳門藝壇每年一度文化盛事。隨著本年度合作的“君子比德──故宮珍藏清代玉器精品展”開幕式圓滿舉辦,展覽所展出的一百三十四件故宮珍藏清代宮廷玉器正式向觀眾開放。記者在博物館現場發現,展覽尚未正式開放前已有觀眾專門前來參觀,但因展覽並未對公眾開放只能失望而回,可見澳門市民對於展覽以及玉器文化的濃厚興趣。

藝博館館長陳浩星:以澳門作為平臺推廣中國文化

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由來已久,以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為契機。本次的“君子比德──故宮珍藏清代玉器精品展”是雙方第十四次再度合作的年度專題展覽。雙方維持了十四年的友好合作關係,從澳門藝術博物館方面看,館長陳浩星先生認為,澳門作為中國的旅遊城市,應該推動多元化的旅遊文化發展,而故宮博物院藏品種類豐富、數量眾多,雙方都希望通過澳門作為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組織不同的文物專題展覽向澳門的市民以及來到澳門旅遊的各地遊客展示中國文化。而除了以展覽形式合作外,雙方還組織研究人員互相交流與學習培訓。

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是澳門藝術博物館與內地文博機構合作的一個重要板塊,而為了與內地有密切的文化交流,藝博館同樣與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展開長期的合作。除了與內地的文博機構合作外,藝博館還與獨立策展人、藝術家有長期友好的往來。所以,藝博館除了舉辦文物展覽外,在現當代藝術方面也會舉辦大型的展覽。陳浩星先生在接受雅昌藝術網記者訪問時透漏,藝博館即將會在明年11月舉辦一場大型現當代展覽,必定會引起藝術愛好者與藏家的極大關注。

陳浩星先生坦言,對於官方而言,最大的壓力是如何讓觀眾看懂展覽。藝博館所舉辦的展覽無論是中國文物展還是西方藝術展,都十分專業與學術。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觀眾造成理解障礙,從而減低觀眾參觀展覽的興趣,甚至不再參加類似的展覽,這對於藝博館是一種極大的損失。所以藝博館在近幾年作了很大的調整,在教育與推廣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以本次的“君子比德──故宮珍藏清代玉器精品展”為例,藝博館出版了一本展品手冊,派發給現場的觀眾,引導觀眾參觀;在展覽現場,也會在不同的部分配合簡介的文字説明,讓觀眾了解玉器文化的歷史發展、玉器與古代人生活的關係、玉器的製作技巧等。

“一個展覽的成敗,不能完全以觀眾的數量取決”陳浩星先生説到。更主要的應該從觀眾收穫的角度去看,培養觀眾參觀藝術展覽的興趣、提高觀眾對於藝術文化的了解是關鍵。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澳門藝術博物館擅長用西方視覺進行管理

故宮博物院是目前國內藏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館,某一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前沿文化的發展與成長的歷史。故宮作為一個世界文化遺産的單位,要達到最大程度的文化傳播,就必須要通過和海內外有影響力的博物館進行合作。而故宮博物院和澳門藝術館14年的緊密合作,應該是博物院合作的一個典範。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先生認為14年的合作不僅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極大推動了藝術對於民眾的教育功能。而僅對於澳門當地的民眾而言,澳門因曾長期在葡萄牙的統治與管理,他們受到更多的是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可能就造成了他們對於中國歷史、中國文化認識不夠全面。所以通過舉行不同的展覽,可以潛移默化地使澳門民眾對中華民族産生認知與認同。

14年的合作對於故宮博物院來説也有很多收穫與啟示。王亞民先生認為澳門藝術博物館作為一個新型博物館,在收藏文物方面可能還是弱項,所以它積極借助於故宮博物院或者國內其他的文博機構來進行文物展覽,豐富了本身的視覺與展覽種類,使無論是澳門的民眾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都能感受不能的中國藝術文化,這種開闊的胸懷是值得學習的。另外,在合作過程中王亞民先生比較深刻的印像是,澳門藝術博物館的管理人員擅長用西方視覺去管理與策展,在陳列、展覽、傳播和出版等方面,與國內的博物館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除了展覽方面的合作外,在藝術博物館的首層開設了故宮紀念品商店,店內銷售的紀念品都是由故宮博物院生産製作的文創禮品,以及由高品質的漆器複製品。這次精緻與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紀念品引發數以千萬計的國內外遊客對於故宮文化的極大興趣,同時也能留著他們對於中國文化的眷戀。

藝博館館長陳浩星先生與故宮博物院院長王亞民先生在接受採訪時均表示,雙方將會繼續展開友好的合作關係。澳門作為一個國際旅遊城市,澳門藝術博物館利用了這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厚條件,對宣揚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它做大的努力與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