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廣州當代藝術 昔日平臺今何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2 10:19:05 | 文章來源: 羊城晚報

廣東當代藝術曾形成聲勢

上世紀80年代到90代中期,廣東的當代藝術介入中國當代藝術潮流,主要是以藝術家團體的身份,發出聲音的。如以李正天為核心的“105畫室”,聚集了楊堯、司徒綿、涂志偉等廣美教師和研究生;梁鉅輝、林一林、陳劭雄等組成了“大尾象”,關注城市生活,創作了一批觀念性很強的作品;還有,“卡通一代”包括了黃一瀚、梁建斌、孫曉楓、馮峰等,作品直指當下青少年的靈魂狀態。

此時,藝術家團體的影響力儘管遠至國外,但在中國本土,卻沒有進入到當代藝術的核心圈,影響力也多是零零散散,未成聲勢。

作為一個區域圈子,廣東當代藝術發出引人注意的聲勢,是從90年代末開始的。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功於大型公共美術館的成立,如廣東美術館。美術館對當代藝術加大了投入與扶持,構建了一個廣東藝術的推廣平臺,對於整合廣東本土的當代藝術資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官方廣東美術館為首的公共美術館對多種藝術形式創作都給予了關注,涉及當代藝術、當代水墨,攝影,等等。

1999年,廣東美術館與深圳美術館合辦了“進入都市—當代水墨實驗專題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又開展了“當代水墨空間”系列展覽。第一屆是“中國·水墨實驗20年(1980—2001)”;2006年第二屆名為“滲—移景與幻想”。

2003年,廣東美術館舉辦了“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大型紀實攝影展,之後在國內外巡迴展出。2005年,廣東美術館策劃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已歷三屆。可見,廣東美術館在攝影藝術上的用心。

廣州三年展,已歷四屆。首屆三年展以“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為主題,由巫泓、王璜生、黃專等人策劃;第二屆由侯瀚如、漢斯·尤利斯·奧布裏斯特、郭曉彥策劃,以“別樣:一個特殊的現代化實驗空間”為主題;第三屆由高士明、薩哈·馬哈拉吉和張頌仁策劃,主題是“與後殖民説再見”。

暫不論廣州三年展在近期引發的爭議,無可否認的是,對於廣州而言,三年展系列呈現了國內外當代藝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向,也為本土藝術提供了一個平臺凝聚、展示,進一步與不同區域之間進行開放、深入地交流,形成聲勢。

從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的那十年裏,以廣東美術館為首的公共美術館,在廣東當代藝術展覽推廣上,發揮了主力作用。也就在那十年裏,全國乃至國外,廣東當代藝術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凝聚力量存在。

美術館當成當地文化標桿

然而,在近三四年的時間裏,廣東,尤其廣州本土當代藝術,聲音變小了,好像大有隱去之意。無論是在藝術家、策展人,還是批評家心裏,有一種共識,那就是昔日構建的廣州當代美術的資源整合平臺似乎在日趨瓦解,不管是從官方的,還是民營的、私立的美術機構。

自2009年以來,廣東當代藝術的機構一度呈現活躍的態勢。如時代美術館、OTC當代藝術中心、五三美術館,等等。但相較于北京、上海,一直沒有形成完備的藝術生態。現如今的廣州當代藝術,堅持持續性展覽品牌項目,有著較大影響力的藝術機構並不多。

反觀,同樣作為區域性的四川,當代藝術卻呈現了與廣州不同的情景。當代藝術圈中流行著一句話:798已經被四川出身(或四川高校)的藝術家、評論家佔領了。

成都雙年展,從2001年起,已歷時十年五屆,從民辦到官方,形成了巨大影響力。成都當代美術館推出“典藏曆史─中國新藝術展”,展出了方力鈞、劉小東、周春芽、張曉剛等30多位當代重要藝術家的作品。

K空間斥鉅資打造了“中國當代藝術30年個案系列”,每年推出十個展覽,延續四年,這在中國畫廊界實屬罕見。A4當代藝術中心推出青年藝術家實驗季巡迴展、藝術家個案研究計劃,對推介年輕藝術家不遺餘力。此外,千高原藝術空間、那特畫廊、嶺空間等同樣表現出色。

廣東美術館也曾作過青年藝術家推介的重要舉措,2004年、2007年的“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也曾為青年藝術家營造了一個良好的交流空間。但至今似被擱置。像這樣被擱置的展覽品牌項目,同樣發生在“當代水墨空間”系列展覽上,時隔6年,第三屆仍未舉辦。

“要真正把美術館做好,就必須具有這樣的常規思路,建立國際品牌的展覽模式,使之成為與國際對話的平臺”,現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認為:“一個區域的美術館,是這個區域的文化標桿。人家一談到這個省這個地區,美術館做了什麼活動,有什麼展覽,或者收藏什麼藝術品。一談起廣東藝術和文化,就會想起廣東美術館曾經做了什麼,在國際國內有什麼影響等。它其實是代表了這個區域的文化高度。”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