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從“郭靖、黃蓉雕像”看當代公共雕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31 09:21:1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70年代以後,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國內的公共雕塑逐漸告別讚美“領袖”英姿和“工農兵”形象的單一的紀念碑式雕塑,走向注重藝術語言的現代性雕塑。由於對西方現代藝術缺乏深入探究,更沒有採取批判性的研究態度,這類雕塑往往只是體現了一種具有現代藝術樣式普遍性特徵的帶有立體構成傾向的現代性表像,丟失了作者的個性特色,也脫離了當下的社會現實,最後造成公共雕塑創作另一種單一性。上世紀九十年代,西方後現代藝術觀念的傳入給這種尷尬的局面帶來了契機,使公共雕塑開始從空泛的雕塑語言研究,轉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對真實世界的體驗、感悟與表達。也正是這個時候,藝術市場的火爆卻誘使一部分公共雕塑偏離這種發展軌跡,並迎合娛樂式的大眾審美,走向功利性和庸俗化。

近年來,各地斥鉅資建造的一件件具有商業色彩的公共雕塑拔地而起,從函谷關的“金身”老子像到海口張揚的性文化展,從雲南會澤的“大銅板”嘉靖通寶雕塑到四川宜賓的巨大“五糧液”雕塑,從河北燕郊的“福祿壽”三星塑像到各地常見的手捧大元寶的財神爺塑像……這些數不勝數的庸俗雕塑都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或旅遊開發為名,堂而皇之地立於公共場所的黃金地段。最近又聽聞湖北襄陽市依據金庸武俠小説《射雕英雄傳》中“襄陽大戰”的故事人物為原型,正在籌建“郭靖、黃蓉雕像”,作為漢江旅遊風光帶夜景“亮化工程”的人文景觀之一。

從表面上看,“郭靖、黃蓉雕像”設計既擺脫現代性審美自律的束縛,又尊重當下社會的文化需求,順應國人對民族文化和傳統審美的呼喚,而實質上是,雕塑家缺乏對傳統的深入體驗和對當下文化問題的深度介入及深層思考,缺少獨立的思想判斷和批評意識,不僅沒有去弘揚傳統文化的優良品格,反而盲目奉迎大眾低層次的文化理解和審美局限,放大了傳統文化中愚昧或低俗的一面。大眾化的構思、庸俗的人物造型、艷俗的服飾裝扮,傳遞出一種虛幻的文化精神和沒落的藝術品格,並散發出濃烈的拜金主義色彩,既喪失了文化引領的社會功能,又喪失了藝術的審美性。這種從武俠小説、古裝戲中所獲得的所謂的傳統知識,如何能夠代表傳統文化的精華。秦代皇陵墓俑群雕的威嚴與浩蕩,漢代霍去病墓前動物石雕的雄渾與霸氣,隋唐石窟佛像的莊重與肅穆,以及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群雕的悲壯與氣勢,無論是主題形象,還是思想內涵,都曾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心靈。而今,在影視和網路陪伴中成長的年輕一代,對古裝戲、言情戲和動漫故事的迷戀,遠遠超過對傳統審美的關注和現實生活的體驗,在虛擬現實的娛樂式體驗中,以格式化的愛情故事替代真實感人的鮮活現實,把概念化的英雄、俠客形象當作心目中的文化偶像。這些庸俗的公共雕塑,恰恰給這種功利性的精神信仰、低層次的傳統理解和虛擬化的情感寄託以強烈的肯定和宣揚。這些看似傳統的、民族的或現實的多樣化景觀雕塑,實質上是同一種創作目的和思維方式下的變種,折射出國人審美觀的模糊和文化價值立場的坍塌。

公共雕塑不比工藝品雕塑,其社會影響力是巨大而深遠的。花千百萬製造一個垃圾景點,對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而言,或許算不得什麼,但這樣的事件正在成為一種文化的流行趨勢,並將逐步醞釀成為一種大眾審美的導向。如果不及時給予制止,不及早拆除那些已經建造的垃圾雕塑,那麼日積月累,子孫後代將需要花多大的代價去完成這項艱巨的垃圾清理任務。垃圾尚能掃除,但被垃圾污染的審美心靈,又將如何清掃?

文/ 宋永進

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寫意當代油畫工作室主任、油畫家、美術評論家

2012/8/10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