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新水墨畫的繼承與完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4 14:13:00 | 文章來源: 網易


吳冠中(1919-2010)《獅子園》1988年作

在《藝術與設計》雜誌和中國教育臺的記者採訪楊佴旻時,都提出了一個概念,即從林風眠開始,到吳冠中,再到楊佴旻,有一條頗為顯著的發展線索。換句話説,水墨畫革新的旗幟在林風眠、吳冠中那裏傳承下來,需要有更年輕的藝術家作為這面旗幟的接班人,以便將水墨畫革新的這一方向發揚光大。批評家李小山為楊佴旻所寫的文章《他的史詩》裏,也大致上提及水墨在今天的現狀,必須有如楊佴旻這樣新一代藝術家站出來,肩負起歷史責任,將林風眠開創、吳冠中繼承的水墨畫革新繼續下去,使其成為未來中國藝術的亮點之一。那麼,為何一些人會提出這樣的命題,這個命題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大致上可以用以下的方面思考:

一、林風眠、吳冠中體系的形成     

“林風眠(以及徐悲鴻)的實踐已經不是他個人藝術趣味的體現,而是標誌著一個繪畫體系的沒落,以及另一個繪畫體系的歷史性亮相。”

——摘自《他的史詩》李小山

自二十世紀上半葉起,以徐悲鴻、林風眠為首的革新派大力呼籲並親身實驗,將中國畫創新的旗幟樹立起來,取得眾所週知的豐碩成果。中國畫革新並非幾個藝術家的個人趣味和追求,它表徵著一種具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如何在新的時代裏與國際潮流保持同步,並將自身的創造力繼續延續和保持。徐悲鴻和林風眠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革新思路,但是,就中國畫對於繪畫性和表現性的接納程度來看,林風眠的實踐富有更廣泛的彈性和空間,也具有更多的前沿性和實驗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騰飛,中國的文化藝術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是,惟獨在中國畫(現在更多地稱之為水墨畫)領域的景況呈現出相反的趨勢。保守主義正在吞噬大多數畫家的創造熱情和理想。要麼原地踏步,要麼承接古人余唾,中國畫壇的主色調仍然相當單一和單調。即使上世紀九十年代動靜很大的實驗水墨也已偃旗息鼓,實驗水墨陣營那些曾經的主將紛紛向傳統的懷抱回歸,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水墨畫在今天的時代依然有它的生命力。林風眠的旗幟被吳冠中接過來,並在幾十年的創作中完成了另一種革新的圖式。吳冠中的圖式證明了林氏原則的有效延伸,即以西方繪畫的精粹融入水墨畫創作,形成了一種新的現代的水墨畫樣式。無論是“中西合璧”,或是“融入中西”都證明一點,當代文化(藝術)是國際性的和全局性,任何地域的和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若不安放在當代的國際平臺上,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就只能淪落到旅遊紀念品的水準。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