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元素NO.20120105 80X98CM
幾年前寫過一篇關於好友李綱轉型期作品的文章,當時,充滿幹勁的他,畫出了一堆一堆的新作,真有“廢紙三千”的氣概。後來,我來了北京,他有一天,忽然辭去了穩穩噹噹的“鐵飯碗”,也像我一樣來“北漂”了。我們的“北漂”有某種相似之處,既在一個“公家”單位謀得一份薪水,同時,工餘便熱衷於自己的藝術實驗。這一方面,李綱特別有狀態。記得當年寫他的文章有這樣的描述和思考:
幾天沒見面,李綱又弄出了一大簍的畫來,而且還弄得像個“生産隊員”,趴上趴下,疊來貼去,折騰一番就出來一堆又一堆的新作品。我總佩服李綱有這樣的能耐,幹如何事都有一種呼風喚雨的“大撒鹽”的氣概,且能夠多頭出擊,東打一槍西放好幾炮。在潮汕話的土語中,“撒鹽”隱含有“大”和“粗”的意思,氣魄大,敢做,但有時免不了也有些粗。粗也便粗,李綱終究能夠做出一些大的事來。
畫畫的事,可大也可小,要粗也要細,大和粗是一種想法和理念,而小與細則是一種感覺和體驗,李鋼最近的這批作品,我忽然覺得他似乎突發出某種的想法,並尋找著自己的一種感覺,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麼的想法和感覺?
李綱以前是搞版畫的,刻起木刻來對刀對木對印痕都有特別的感覺,後來他又轉向了畫國畫水墨,也試圖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找到與古人的心對話,與時代的話語連接的方式,但是我一直覺得他在“國畫”和“筆墨”方面還沒找到感覺,還處在不斷地練“筆”練“墨”之中。但是近年來,多頭出擊的李綱由於工作和性格的關係,結交了不少 “另類”的朋友,也參與和組織了一些實驗和當代藝術的活動,漸漸地,又有了一種“另類”的想法和感覺,於是,他將“筆”啊“畫”啊“寫”啊放到一邊,玩起疊紙浸墨,撕撕貼貼了。
觀李綱近期的這些“實驗”,我覺得有三重遞進的關係和意義可以作為切入點來進行表述,一是“過程”,他的這批名之為“ 系列”的作品,嘗試著對製作過程的體驗和樂趣,他不在於描繪什麼或表現什麼,不在於從哪開始又最後的結果怎樣,他往往在忙忙亂亂而有了片刻的閒歇時開始他的“過程”,疊紙、灑水、浸墨、攤平、撕紙、弄皺、拼貼,等等等等,一點一滴,慢慢做來,過程構成了他的體驗,而體驗也貫穿了過程,那麼,他的這種體驗導出了對水、對墨、對紙材媒介的美學感覺和文化意義,而水墨宣紙卻恰恰隱含著東方文化的一種本質性的認知和體驗性的樂趣;
二是“圖式”,對中國畫的美學感覺和文化意義的認知,我們已習慣於從“山水”、“花鳥”、“人物”以及“筆墨”等等的圖式和程式中來獲得,似乎只有在這樣的一些圖式中才能夠引發出一種與傳統文化、東方文化對接的意義來,因此大家也多傾盡心力以求在這樣的圖式範疇中的突破。李綱的突破可能有些大,甚至可以説是另立爐灶,嘗試著一種新的圖式,他試圖擺脫傳統而經典的“S”型的變化構圖、筆墨的疏密聚散關係、似與不似的造型原則等,而代之於近乎方方正正的抽象方格、橫橫豎豎的濃淡幾乎均衡的線條、打亂又重組的撕貼方式、不同材質的對比和對話的關係等等,構成了他在當代文化情境中的對水墨藝術的一種理解和表達,也形成了這種很個人化的水墨表達圖式;
三是“感覺”和“體驗”,其實,對中國畫、對水墨,關鍵的是對這種藝術形式的文化表達和深度體驗,形式和圖式可能是多種多樣,而能夠引導人們去達到文化體驗的境界,或表達出藝術家對文化的獨特的個人化的深度體驗,這才構成藝術創作的意義。李綱力圖安靜地表達自己對水墨作為一種藝術方式也作為一種文化語言的感覺和體驗,在這種水墨方格的深處,在黑白的濃淡墨色的背後所透露出來的特殊的審美感覺和意蘊,這需要用心去靜靜體驗,作為藝術家創作者的李鋼必需這樣去做,而作為讀者的我們也需要用心去體會。
於是,李綱的“實驗”進行著這樣的“過程”,圖式的生成、感覺的表達、文化的體驗,水墨作為媒材也作為語言透露和生成著當下的文化意義。
“大撒鹽”的李綱有大粗也有小細,但是,他的“實驗”也才剛剛是“過程”的一個開始,也還大多處於大與粗,甚至還有不少火氣的階段,我寄望于他安下心來,用心來體驗人生、社會、文化,將這樣的個人化體驗轉化為屬於自己的水墨表達。
當時,寫他的文章,所用的題目和重點是“體驗是一種文化態度”,“體驗”一直是他藝術創作的出發點。然而,現在的他,已將這樣的藝術創作“體驗”轉化和上升為日常生活的“修為”,轉化和上升為人生過程的一種行為方式,以這樣的行為和修為以達生命的某種境界。水墨,日常印記,生命痕跡,精神狀態,人生境界,這可能成為李綱新的歷史階段,新的生存空間及新的生命歷程的一種“修為”表達。期待李綱的體驗和修為更精彩!
文/王璜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