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林公開課現場作畫
“我不是中國的‘畢加索’,我是山裏老奶奶的接班人,藝術創作永遠離不開生活土壤。”8日,76歲的著名藝術家韓美林來到南方科技大學演講《藝術與人生》,他誠摯的告誡同學們:藝術創作必須有生活,要關心世界,關心百姓,“下去才有學問,老百姓有學問的多的很。”
《藝術與人生》作為一次公開課,由南方科技大學朱清時校長親自主持,韓美林説古道今、講文學談人生,前來聽課人數超過500人,現場氣氛格外熱烈。
朱清時在課前致辭時表示,科學與藝術是相通的,希望這次演講讓科學和藝術發生有趣的碰撞。他表示,自己平時就很欣賞韓美林,“韓老師從平凡的生活中生發出很多藝術來,是藝術家中最具有想像力的一個,這是所有從事自然科學的人都應該學習的,因為從事自然科學也非常需要具有想像力。”
據悉,南科大基金會秘書長吳學先教授與韓美林夫婦是多年好友。吳教授熱愛教育事業,去年從北京來到深圳加盟南科大,為了給即將竣工的南科大新校區增添藝術氛圍,她專程赴京邀請韓美林捐贈墨寶作為鎮校之寶,韓老師欣然應允,此行講課也是為了現場考察,為創作尋找素材和靈感。聽南科大同學介紹,南科大重視全面素質教育,在南科大基金會協助下,該校4月初曾邀請著名創投公司負責人來校演講並安排學生暑期實習,同時有組織地選擇5家高科技企業供學生選擇實習,這對他們選擇自己未來的科研領域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韓美林
文化應該有民族尊嚴
公開課上,韓美林認為: “文化應該有民族尊嚴,應該具有獨立性和民族性。” 不管藝術家、科學家,還是每個人,“都要關心這個世界,時代不容許我們單幹,需要融在時代裏。”他在演講中透露,自己13歲時參軍,“很小的時候就扛著比自己還高的槍”跟著共和國一起長大,每次聽到“我們戰勝了多少苦難,才得到今天的解放”,他都會因為觸動而流淚。 “漢語是最細膩的,形容什麼東西都是最到位的。”韓美林説,現在很多流行歌曲裏都會有“想你想你想你”這樣的描述,但他覺得很空洞:“這是沒詞兒的表現,怎麼個想法?沒説明白。信天遊裏説‘想你喝油都不長肉’、‘三天的路程兩天跑’、‘淚蛋子掉在沙窩裏’這些都是很好的描述。”
藝術創作永遠離不開土壤
韓美林表示:“藝術創作永遠離不開土壤,離不開陜北老奶奶,山東老奶奶,我和她們同捏同畫同剪同唱歌,我知道她們的苦。”説到動情處,韓美林還現場清唱了幾句陜北民歌信天遊:“南來的大雁北去的風,信天遊唱個給毛主席聽。”“我們見個面容易拉話話難,一個在山,一個在溝。”
他透露了自己一次非常難忘的經歷,韓美林有次在陜西下村搞調研時,經過一個村莊,“遠遠的看到前面紅紅綠綠的,就趕緊停車”,下車一看,村裏的藝術團正在演秦腔《霸王別姬》,“7月天裏,村民都坐在泥土地上,演員們在破戲臺子上唱,霸王的戲服破了露著咯吱窩,虞姬的戲服也破爛了露著紅背心。”儘管物質條件比較有限,但那種質樸的藝術之美仍然深深的打動了韓美林:“唱到虞姬自刎那一節時,霸王呀呀呀的唱著秦腔,非常有力,那時的悲憤用秦腔表達再好不過了。”
據悉,這樣的素質教育課南科大還將舉辦很多場次,南科大相關負責人表示,南科大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學校要求學生對理科、文科包括藝術、哲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兼收並蓄。
南科大新校區一期工程6月底竣工,由深圳市政府投資建設,總投資達數十億,屆時將有20余座樓交付使用,含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圖書館、體育館等,已從硬體上為大規模招生做好準備。
相關連結:韓美林介紹
韓美林,1936年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60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9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韓美林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專業作家。韓美林藝術成就斐然,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鳳凰標誌、1983年豬生肖郵票、1985年的《熊貓票》等,他創作的雕塑作品花崗石鑄銅《五龍鐘塔》還入選了第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標誌雕塑。韓美林還是北京申奧標誌的設計者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設計組的負責人,被稱為“福娃爸爸”。
南科大教育基金會
南科大教育基金會由理事會、監事會、秘書長組成。理事會負責對基金會的重大政策、籌資活動、投資項目進行決策,審議基金會工作報告,決定基金會主要工作人員任免,審定預算和決算。監事會負責檢查財務和會計資料,監督理事會遵守法律和章程的情況。秘書處則是基金會常設的辦事機構,在理事會領導下負責基金會的日常工作。
南方科技大學籌備成立教育基金會在全國公辦大學中並不多見,而在深圳則是第一家。教育基金會的成立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也符合深圳教育要多元化、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能夠增強南科大持續發展活力,有利於南科大儘快辦成高水準的大學。
據悉,南方科技大學教育基金會主要工作職責是接受境內外社團、企業、商社及個人的捐贈,並根據學校需要和贈者意願設立資助項目,資助貧困生,承擔一定的災難捐助,獎勵在教學、科研和高新技術開發等工作中做出貢獻的教職員工和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