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張路江的景觀現場——《地王》的誕生廣州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6 15:40:3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研討會現場

“張路江的景觀現場 —《地王》的誕生”展覽于2012年3月17日上午10時在廣州珠江新城利通大廈28層(珠江東路32號)《地王》創作現場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北京國子監油畫藝術館協辦;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擔任學術主持,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教授擔任策展人。出席展覽開幕式的嘉賓包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景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教授,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殷雙喜、皮道堅、劉小東、郭曉彥、王林、楊小彥、李旭、皮力等20余人。

著名油畫家靳尚誼觀看張路江創作現場

本次展出的9幅油畫作品是藝術家張路江于2011年10月至12月在本次展覽現場創作。其中,油畫作品《地王》,高2.8米,寬7.2米,創作歷時35天,以廣州珠江新城內被大都市高樓所包圍的城中村——冼村為對象,以俯視的角度記錄和表現了一個有著多種生存狀態的特定區域。其他同期創作的8幅油畫作品,尺幅均為70×60cm,分別名為《麗景苑》、《體育館》、《消防中心》、《內環》、《小蠻腰》、《西塔》,《皇冠假日酒店》和《痕跡》。這些具體名稱,與作品所呈現的灰色色調,形成的強烈對映,表現出藝術家對於生活在都市環境中,人的內心世界焦慮與不安情緒的理解與把握。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觀看作品

藝術家張路江敢於在創作現場通過寫生的方式創作如此大幅的油畫作品,不僅源於他對架上繪畫的深刻理解和對傳統繪畫技法的熟練掌握,而更源於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所持有的獨特認識和看法。一個多變的現場,歷時35天的作畫過程,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投入,對於現場氣息的精準把握,這一切因素的構成,使《地王》已不僅僅是一幅簡單的油畫寫生作品,它所呈現的已不僅是簡單的形色與圖像的問題,它承載了整個社會的變遷,時代的衝突、矛盾與情感。在《地王》作品中,張路江選擇以俯視的角度觀看對象,這代表了一種從微觀世界走向宏觀世界的思考,一種由個體的關注轉為對於整個社會現狀與景觀的宏觀描述與表達,是藝術家自身在思想方式與創作方法上的重要轉變,也是語言表達方式的重要轉折。

策展人余丁發言

圍繞張路江創作的油畫作品《地王》,導演丁澄以影像的方式進行了全程的記錄與追蹤,創作出題為《地王的誕生》的紀錄片。全片以張路江創作《地王》的全過程為拍攝主線,從創作對象和現場的選擇開始,到作品的前期準備,記錄了張路江的整個創作過程。與此同時,影片通過對嶺南文化的梳理,將《地王》作品的創作氛圍,融入到中國當下城市化進程的歷史變遷之中。《地王的誕生》以多個視角揭示了《地王》作品中所蘊涵的觀點、人物、事件以及紛繁的社會關係,這種以藝術家創作過程為對象的記錄方式也是導演丁澄的一種全新嘗試。

著名油畫家靳尚誼與嘉賓討論作品

本次展覽的現場,利通大廈——一座尚未完工的現代化大樓,也正是展覽作品的創作現場。整個展覽的策劃理念突顯了三個“現場”的概念,即冼村作為創作對象的現場、藝術家作品創作完成的現場,以及展覽的現場。三個現場的統一,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景觀現場”。觀眾置身於“現場”之中,既可以直面藝術家所描繪的對象,同時又感知藝術與現實對象之外的文化景觀。

《地王》作品

中國當代藝術該如何突破舊有的範式,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脈絡,反映中國當下社會的現實與問題,前瞻未來文化的發展,正是藝術家張路江和導演丁澄所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次創作和展覽,是對重構中國當代藝術圖像系統和語言表達方式的大膽嘗試。(本文圖片攝影/丁澄)

張路江的創作對象:冼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