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海魂、畫魂、靈魂——品讀賴為朝《海魂》系列水彩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01 15:47:33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南中國特定的自然景觀,在人們的審美欣賞作用下,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情態和情調,涌現和滲透出豐富的人文內涵以及無邊的意象;在當今畫壇上,大多畫家筆下的山川風物,都不是“如實”再現山川河岳的,而是“萬趣融其神思”的“暢神”之作。其實畫論有言:“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強調主觀之意,但這並不是脫離客觀世界和自然美而超越獨立的主觀世界,而是以立意主宰物象或追求形似,從而融入主觀存在的情思以及遐想,構成深遠而豐富的意蘊。作為“外師造化,方得心源”之説,是畫家在繪畫創作實踐中立意與接物兩個方面最為恰當的概括和寫實。在中國繪畫美學中,一直就有源起于魏晉時的形神觀的影響和變異。清石濤、惲壽平等人主張“似與不似似之” ,到了黃賓虹、齊百石、關月山,都堅持把這一創作標準在精神上和表述上繼承與發揚。黃賓虹曾説過: “作畫當以不似之似為真似。 ”而齊白石則提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到後來,繪畫的形與神的關係已演變成境與詩意的關係,而在當下,這種關係,已演變成了筆墨與情的關係,也就是物象與思想的關係,也可以説,是畫魂與靈魂的關係。這是中國山水畫藝術創作思想的傳統精華。然而很多畫家在創作實踐中往往偏廢了或未能折衷辯證地把握。中國畫從臨擎入手,注重師承,以前輩成功之作為後學的藍本。作為學習,這本來不失為一種便捷奏效和初學入門之方法,但是問題就出在讓這種學習方法代替了創作方法,以嫁接拼湊程式為能事,造成因襲模倣之風,失去了生活素養和真摯情感的源頭活水,使藝術失去了生氣,同時也使得造出來的畫圖失去了應有的神氣與靈魂。片面地發展,已造成了“中國畫學之變,至今為極點”的難堪局面。近百年來,中國畫家中的有識之士都會集中精力來解決這一課題。而作為當代水彩主力軍的賴為朝卻以“面對生活,面向時代,擁抱現實,回歸自然”的心態投入其一直堅持的水彩畫事業。其中,他以《海魂》系列水彩畫作品受到海內外書畫界、收藏界、宣傳界和研究界的極大關注,以致畫家本人被許多研究者和畫家譽為“南中國海點染師” 。

有一位哲人説過: “世界最廣闊的是海洋,但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然而,比天空更廣闊的則是人的心靈。 ”因此,賴為朝十年如一日的畫大海,謳歌大海,謳歌天空,謳歌人的心靈。在中國浩瀚的文字藝術寶庫裏,也有為數不少的詩人留下了描摹廣闊的海洋、天空和人的心靈的詩篇,但能夠對大海、天空和人的心靈的廣闊潑墨施彩的畫家卻寥寥無幾,而能夠淋離盡致地描摹出大海、天空和人之心靈那種浩瀚、廣闊、博大與神秘的畫家更是屈指可數。尤其是在中國水彩畫領域,畫江河的不少,畫湖海的少之又少,特別是對大海的描繪,真可謂“古人未到處” 。回顧中國水彩畫史,有幾位畫家能把大海瞬息萬變和巨浪滔天的磅礡氣勢扣人心弦地渲染到宣紙之上呢?

賴為朝就是中國水彩界為數不多的勇敢的“探海者”之一,他的《海魂》系列水彩畫,表達了畫家自己獨特的美感體會,同時抓住了大海這一特定自然景觀的奇姿和神韻。他畫筆下的大海,巨浪滔天,氣貫如虹,變幻莫測,多姿多彩,不僅水彩氣息酣暢淋漓,而且意境磅薄壯麗,充滿天人合一唱永恒的激情,蘊含“物我兩虛,物我相忘”的清凈與虛空。面對賴為朝畫筆下的大海,觀者會不由自主地感到一腔生命的悸動和血脈的沸騰。那就是賴為朝在畫面上翻騰著銀色波濤的大海和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大海之間的海鷗所給予人們心靈的震撼,同時也是畫家自我生命體與宇宙體的交融與合璧,體現畫家的生命意識和宇宙意識。他畫筆下的大海,或激浪排空,或驚濤拍岸,或巨浪排山,或卷雲排銀,或施雲浮雪。他將大海的寬厚之美、雄渾之美、變幻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賦予了深情萬種、博愛如注的生命。賴為朝的《海魂》系列水彩畫,可以説是來自於傳統,成于寫生。我們知道他早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後師從蔣振立、黃鐵山、王維新、周剛、劉壽祥等大家名師專攻中國水彩畫,迄今已20多年了,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和修養,同時又自如地掌握了岩彩和西方造型等寫實能力,這就為他在藝術上的探索求新,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能夠得心應手地描繪現實生活,反映時代風物。追溯賴為朝水彩畫藝術的成長軌跡,大約有近20年是學習和鑽研領會傳統藝術規範時期。我們從他被美國國立珍貴藝術收藏中心收藏的以《荒灘白水漁人煙》為名的水彩畫中,大致領略了他其時的藝術風貌和藝術風格,已基本掌握了傳統精義,卻未見脫出窠臼。近10年的時間裏,可以説是從藝30多年後,賴為朝的藝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目風格,而又在總體上趨向成熟完美的境地,儘管從他的近作可以看得出於題材、筆墨和藝術諸多方面還在不地反覆探索和求變,但可以説,已進入一個比較穩重的“隨心所欲不逾規,由心而生不摻雜”的境界。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