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馮遠談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工程:圖説歷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31 10:21:35 | 文章來源: 文藝報

運用造型藝術語言圖説中華文明歷史

——馮遠談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工程

由中國文聯、財政部、文化部主辦,中國美協承辦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已正式啟動。作為迄今為止國內最大規模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主要表現西元前至西元1840年這段漫長歷史時期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史實、涌現的傑出人物和文明成果,為中華民族重塑文明形象。“工程”力爭産生一批具有藝術性、文獻性、民族史詩品格,氣勢恢弘、形式多樣、技藝精湛,能夠傳之久遠,併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也將為推動中國美術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創作完成,由政府以採購方式出資1.5億元收藏,並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重要場所展示。近日,記者就“工程”的相關問題及進展情況,採訪了工程的秘書長,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馮遠。

記者: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自啟動以來,受到文化界、美術界及藝術家們高度關注,請您談談進展情況。

馮遠:本次工程的創作計劃將以中國通史為脈絡,按照各個歷史階段的主次,遴選150幅(件)歷史題材創作的主題內容作品。其中初步預定的是中國畫佔35%左右,油畫佔35%左右,版畫佔10%左右,雕塑佔20%左右。作品最終將於2016年全部創作完成,並擬於2016年國慶前後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向廣大公眾展示。

目前“工程”的組織機構已經正式建立,1月下旬到春節後將會把150個選題、每個選題400字的簡介,以及申報辦法經報批後在相關報刊、網路媒體上刊登出來。我們現在正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些斷代史專家從史學角度對初步遴選的150個選題進行論證,接下來還要請一些美術家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對這些選題的可操作性進行第二、三輪論證,並提出具體補充修改意見。

記者:五千年文明跨度之大、內容之豐富可想而知,這150個選題的確定有什麼側重嗎?

馮遠:中華文明光輝燦爛,源遠流長,中國歷史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在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華夏子孫勤勞智慧、薪火相傳,創造了令人驚嘆的輝煌成就。中華文明已經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血脈中,成為我們永恒的精神財富。所以這次選題的確定既要有文明成果,也要有重大歷史史實、事件;既要有起伏跌宕的王朝興替、社會變革,以及感人至深的英雄偉績、人文壯舉,也要有舉世矚目的東方文化、學術思想貢獻、科學技術財富。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成果以及特色鮮明的禮儀規範、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乃至精妙絕倫的中國古老神話傳説——比如精衛填海、嫦娥奔月,瑪納斯、格薩爾王等民族史詩。這些神話傳説內容豐富,想像瑰麗,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適合用組畫來體現。再比如四大名著,也可以以多種形式來表現。中華文明五千年,不管是文明進程還是歷史發展,史料典籍都瀚如煙海,從中限定150個選題很有些難度,但是我們會充分論證、充分衡量各個歷史時期所佔的比重,不能顧此失彼。

記者:是否會考慮這150個選題之外的選題?

馮遠:這150個選題是開放式而非封閉式的,確切來説,應該是個開頭,如果在申報過程中發現還有好的選題,完全可以考慮把它吸收、填充進來,但必須經過嚴格論證。

“相比較之前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中華文明五千年美術創作工程是在做一個文化的基礎建設,是在補一堂課”

記者:您認為這個“工程”的文化意義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

馮遠:在照相術尚未發明之前,繪畫作品是對歷史文明、人文生態的記錄和承載,是特定時期社會時政生活的形象化體現和反映。我們在研究社會歷史的發展,研究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哲學等,都可以在東西方留存的那些汗牛充棟的繪畫作品中找到佐證。正如魯迅先生所説,“美術可以表見文化、輔翼道德、救援經濟”,“凡有美術,皆足以徵表一時及一族之思維,故亦即國魂之現象;若精神遞變,美術輒從之以轉移”。一個時期的思想、文化可以依憑美術作品而保存下來,一個民族的精神亦可以在美術作品中完美體現。我們在幾乎所有西方的博物館裏都能看到恒河沙數的美術作品。雖然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莎士比亞戲劇最初的樣子,聽不到亨德爾、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些大音樂家、大作曲家們作品的本來面目,但是我們在各大博物館看到的都是美術作品的原作。那些作品精妙、靜穆、莊重、渾厚,赫赫置列于歷史和時空的藝術長廊,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又是各國形象的人文歷史。徜徉其間的觀者遊客,既可讀史,亦可欣賞藝術。當代人常常通過圖像的識讀去彌補、豐富對文字記載的典籍的理解,在普通人的記憶中,歷史畫的意義甚至能夠超越作為繪畫題材的歷史,而更具時空的穿透力。要了解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的精神圖譜,難道還有比閱讀歷史的圖像更直接的嗎?!

相較于西方大博物館而言,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就到清末,中國美術館的藏品幾乎都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新創作的作品,少量新中國成立前的作品是通過捐贈而來。而國家博物館的通史展常常是以青銅器、陶器和少量的藝術史、通史插圖組成,無法像西方比如大不列顛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那樣通過成規模的美術作品直觀地觀賞到相關民族人文、歷史、宗教與社會發展、王朝興替,無法通過各類題材的繪畫作品看到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脈絡。不能想像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無有宏宇廣廈來承載藝術的歷史,或徒有廊廟,無有仙佛金剛充實其間。中華文明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不僅應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來梳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應該以充滿自信的開放心態來描繪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藝術地記錄與再現中華文明的璀璨和輝煌。所以,我認為相比較之前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中華文明五千年美術創作工程是在做一個文化的基礎建設,是在補一堂課。這堂課是解決一個“有”和“無”的問題。不能也不敢説這150件作品完成後件件都是精品,不該也不能説這個大話,但是我們先把這個事情做起來,同時讓這個工程的“結尾”是開放的。我們在西方很多博物館裏都能看到出自於不同時代、不同畫家手筆的相同題材的作品,比如大量關於耶穌和十二門徒等聖經題材內容的繪畫,但是它們都進了博物館,都成了歷史的一部分。所以這次雖然是由我們當代的藝術家來畫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但今後的藝術家們也盡可以繼續創作同一題材不同角度的作品,好的作品可以不斷補充進來,替換那些不足的作品。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積累和傳承的過程。

記者:現在啟動這個工程有什麼優勢?

馮遠:近30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藝術的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到國家建設發展的全局戰略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正是在這個精神的指引下應運而生,為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彰顯當代中國美術魅力、鼓勵出精品、出人才,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所推出的一項美術創作舉措。這是一個基礎的文化建設。而且,藝術家們有這樣的熱情、願望、能力和擔當精神。

“不敢説能夠做得最好,但是將會全力以赴爭取做好”

記者:“工程”的創作基本都是“命題作文”,這會不會限制藝術家們的自主性和藝術想像,影響他們的發揮?

馮遠:從藝術創作的角度而言,畫家畫什麼,怎麼畫,是藝術家個人的事情,應該充分尊重藝術家個人意願。但是從歷史的經驗看,要求畫家主動來承擔創作那些重大歷史題材,或者重大主題性內容的作品是不容易的,因為個體的畫家本身處於一個鬆散狀態。而採取一種由專業機構來牽頭組織或者是政府資助的方式進行專題創作活動,經驗表明是有效也有益的。新中國成立以後,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組織了多次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正因為此,我們才留下了像《開國大典》那樣一系列優秀作品。甚至“文革”期間也曾舉辦過各種美術創作學習班,以集體的智慧共同構思、切磋把握藝術表現的角度和藝術技巧,那期間也確實産生了一批好作品。實踐證明,這種方式能催生一批優秀作品,帶出一批高水準專業創作人才。具體到這項“工程”上,由史學家、美術家組成的專家組會充分發表各自見解:歷史學家從史的角度把握選題,堅決不犯歷史性、常識性的錯誤;美術家從藝術表現方面給作者以提示。這些見解都將提供給執筆者作為參考意見,使之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因為這類重大題材的創作需要藝術家盡可能多地佔有文獻典籍資料,需要通曉正史、輔史的文字、圖像記載,需要查考各式人物傳記、本紀,研究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鄉間俚俗、坊間軼事,藉以醞釀並形成歷史氛圍的心像和歷史人物的生動影像,再經個人學識修養、藝術想像、思想境界的過濾、整合、昇華而成視覺化的藝術作品。那些真誠地研讀、思考歷史與現實,而後展開想像的羽翼,那些表達了最多數人的理想願望和歷史進步要求的作品,通過技藝精湛的描繪,定會成為優秀之作。而已有的經驗也一再提示我們,離開了歷史與現實的真實和想像的真實,縱有華麗表像和熟練技術,也難以阻遏作品的速朽。因此,集合眾人之智慧、力量將能保證産生好的效果。儘管如此,我們仍不敢説能夠做得最好,但是將會全力以赴爭取做好。

“有了歷史學家、資深的美術家參與,讓執筆的藝術家盡可能在主題開掘方面、在藝術表現方面,能夠超越他以往的水準”

記者:聽了您的介紹,我覺得這種方式對藝術家的創作也應該會有很好的幫助與提高。

馮遠:通常情況下,一個藝術家自主自發創作的作品可以是風格多樣的,但是,他自發創作的作品,跟他一生中間僅有的那麼幾件具有主題思想內容的、具有歷史精神價值的作品,其價值是不能等量比擬的。那些傑出的歷史畫和歷史題材繪畫作品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不亞於一部翔實豐滿的文獻資料和史籍遺存,它的文化價值一般而言要高於畫家自由自發創作的作品。我並不是想要把主題性繪畫抬高到不恰當位置,但是一件優秀的作品,一定是思想性、藝術性(包括觀賞性)俱佳的作品。在這次的創作工程中,對於那些繪畫技巧上佳的藝術家,我們希望能使他的作品更多些內涵和文化價值;對於那些有文化修養、思想深度的畫家,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對他的藝術技巧有所提高與幫助。所以這次在主題的論證、角度的切入和對同一個主題的認識、解讀、挖掘方面,盡可能讓每一個作者都能有比較深入的把握。有了歷史學家、資深的美術家參與指導,讓執筆的藝術家盡可能在主題開掘方面、在藝術表現方面,能夠發揮出超越他以往的水準。

“我們要做的就是認認真真地對待當下的每一件作品,用實踐成果去印證文化的繁榮發展”

記者:您怎麼看待這個工程可能産生的社會意義?

馮遠:隨著中國加大文化建設的力度,各地紛紛修建博物館、美術館,使得高品質的藝術作品購藏徵整合為必需,而反映一個國家、民族、地區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美術創作就成為文化建設的第一要義和基本目標。國家博物館20萬平米的體量,堪稱世界之最,當初我們覺得《開國大典》尺幅就已經夠大了,但是陳列在那裏,仍會覺得分量不夠。這麼大的殿堂,堪稱高庭廣宇,是要有文化精品支撐填充的。前不久我去了米蘭大教堂,非常感慨。米蘭大教堂是義大利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有“米蘭的象徵”之譽。主教堂始建於1386年,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築完工,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後一座銅門安裝,才算全部竣工。前後施工500多年,跨越5個多世紀,完成了6千多件雕塑作品。廊柱、鬥拱、彩色琉璃、門廊與其間的雕塑、繪畫融為一體,目之所及,都是精美的藝術珍品,令人嘆為觀止。現在它不僅是義大利、米蘭人民的財富和驕傲,也成為世界文明的財富。所以我想,我們要做的這項工程還屬於是基礎文化建設,也是一項長期工程。新中國成立以來組織過好幾次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但大部分都是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傳承、對中華文明的聚焦與呈現,這還是第一次。這些作品完成以後不僅是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也是對青少年進行文化傳統教育、傳承歷史,以藝術的形式讓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薪火相傳的重要舉措。相對於五千年的文明,150件作品很少,但這是一個開端,我們要做的就是認認真真地對待當下的每一件作品,用實踐成果去印證文化的繁榮發展。

“也許這150件作品能夠對中國美術史做一些彌補,讓中國美術歷史多增加一些‘人’的精神‘鈣’質,更多一點大寫的人,增添一批正大氣象的歷史的人物形象,為美術史注入金戈鐵馬的藝術精神”

記者:在中華文明創作工程的新聞發佈會上,我注意到您還提出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彌補中國美術史的缺憾”。

馮遠:從能夠查證的中國繪畫史至今,中國繪畫的關注點似乎就不注重歷史的表現與紀錄。僅有的從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到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再到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乃至唐代的人物畫,也絕少有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和底層民眾生活風貌的作品。宋元以後人物畫逐步走向式微,到了明清後文人畫成為繪畫正統,人物畫進一步弱化。文人畫寄情山水,通過描繪亭臺樓閣繁花茂柳,抒寫心靈揮發逸氣,這固然很好,但是真正表現一個社會的變遷、文化的進步、文明的發展的人被淡化、被邊緣化是顯見的事實。到明清以後更是如此,只是後期出現了一批中西兼融的肖像畫,山水畫佔有主體地位,成為人文精神的最高承載。僅有百餘年曆史的中國各式博物館、美術館鮮有表現各個歷史時代重大事件和人物活動的繪畫收藏。故宮博物院館藏甚豐,亦多以山水花鳥為主,人物畫、肖像畫在少數。西方博物館、美術館彰顯的恰是中國博物館、美術館所缺的。近現代尤其新中國成立以來,人物畫開始重新進入藝術家的創作視野,而且這些年來確實出現了一批好的人物畫作品。今天,我們用當代的眼光重新表現過往的那一段歷史,在選擇與把握方面也許更能超越歷史的局限。我想,也許這150件作品能夠彌補一下中國美術史的缺憾,讓中國美術歷史多增加一些“人”的精神“鈣”質,更多一點大寫的“人”,增添一批正大氣象的歷史的人物形象,為美術史注入金戈鐵馬的藝術精神,回過頭去彌補歷史的空缺。把這件事做起來,運用造型藝術語言,圖説中華文明歷史,有可能就做成一個圖像的中國歷史。

記者:組委會將如何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如何預防“趕工期”作品的出現?

馮遠:組委會將按照嚴格的招投標程式在全國範圍內選拔優秀的美術家參與創作,部分重點題材及難度較大的選題將採用特邀的方式選定創作者。針對不同主題選取適合於美術家表現的藝術創作方式,聘請具有相應能力的優秀美術家參與,力求充分發揮各種創作形式和不同風格美術家的優勢與特長。在運作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吸取歷次大的美術展覽以及上次美術創作工程的經驗、教訓,加強過程管理。按照藝術規律而言,一個畫家拿出5年的時間來完成一件單件的藝術作品,時間上應該綽綽有餘,只要認真投入,應該能夠完成一件好作品。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組委會將全程監督創作進度和創作品質,確保在5年內完成所有作品的創作和審核驗收。為了防止出現在快到期時趕工的情況,我們每年都會派出工作組一個個去檢查創作進度及創作狀況,如果不能達到相應進度將考慮與執筆者解約。全程運作過程都將公開、透明。從準入環節開始,就由評委們實名投票,所有步驟都會放到網上或者在相關媒體上公佈,接受公眾的檢驗與監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